语言演化的方法论
李如龙的报告题目为“演化与接触,系统与特征——再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该报告立足于全新的视角,主要围绕演化与接触,系统与特征,探讨了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具体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1)系统和特征是语言的本性;(2)演化和接触是语言发展的两种模式;(3)考察语言的发展要兼顾演化和接触;(4)接触研究应有更多方面的比较;(5)比较研究应该兼顾系统和特征。
邓晓华、王士元的报告题目为“亚洲驯养‘狗’的起源及扩散方向的语言人类学分析”。该报告以语言人类学的方法分析语言数据,考察了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课题:驯化狗的起源及进化。报告表明:世界范围的狗,均来源于历史上的中国西南及其邻近地区。并指出狗的起源地至少应有三个:(1)亚洲藏缅语族地区;(2)亚洲南亚语系地区;(3)亚洲壮侗语族地区。“狗”在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范围,体现“北犬南狗”的格局。
朱晓农的报告题目为“语法限制逻辑——为什么中国产生不了科学?”。该报告从科学的“演绎法”和“假设—演绎—检验”两个方法论特性探讨了报告人的强命题“如果语言保持不变,那么科学永远不可能在中国自发产生,甚至接纳不了”。从而指出了李约瑟所探索的命题“为什么中国没有产生科学” 是个伪命题。最后对产生演绎法可能需要的语法结构进行了界定,同时指出今天中国语言,至少书面语,已经变得接近于欧洲语言,从而能够容纳演绎推理的形式。
高晶一的报告题目为“汉语的语源:方法及例子”。该报告主张复兴语源学,配以同韵同转等严格的音韵对应规律,补充近似横向传递模式的水系式语言发展观,继而可摈弃比较语言学。
孙晓霞的报告题目为“语言与音乐:同源还是异源?——兼论神经科学的可能解决进路”。该报告回顾了相关的语言和音乐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试图从理论上搭建神经科学与语言和音乐起源的平台,构建“神经结构与起源相关性” 假说模式,提出在此模式下的暂时性结论。
高天俊的报告题目为“语言学种系重建方法的仿真检验”。该报告以计算机仿真模拟语言演化过程中词汇的演变情况,通过各类种系重建方法考察词汇替换和借用与语言分裂和接触对语言谱系图形所产生的影响,并由仿真数据中的“真实历史”对各方法的准确性及其对复杂演化历史的还原能力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