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理工大学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理工大学的基本现状

2005年2月20日北京科学研究会举行教育改革与回归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对教育的根本意义、目的、内容、方式、与国外的差距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有关专家谈到目前教育领域已经无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教育体制、内容、教材体系已远远落后于经济改革发展的进程。理工科毕业生缺乏特色和个性,无论是重点工科院校还是普通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

与美国等一些国家相比,有人认为,中国经过50年发展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与它们的差距。但中国在教育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几乎没有缩小。我国理工科教育投入不足,生均经费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设置上问题也很多。以工程教育为例,专业划分很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专业结构的调整未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能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跨门类的交叉、综合性专业设立很慢;工程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死板、不能互相衔接和转轨。工程教学存在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侧重于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课,学生工程训练实践太少,没有解决好面向工程实际的问题。从整个国家教育格局看,理工科教育中偏重工科,而在工科教育中偏重专业课,在专业课中又偏重在狭小范围内的工艺操作上。2002年度,虽然我国研发人员总数居世界第2位,在拥有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却名列第49位,也就是最后一位。(徐冠华,2005)

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理工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代表21世纪科学发展前沿的学科生长缓慢。理工科教育尤其薄弱,就工科教育而言,2003年在校生仅占24.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在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没有1个是工科。整个理工科教育的层次偏低,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偏小。高校博士、硕士点总数不足全国的3%,在校研究生数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属高校本科生仅占本、专科在校生的3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5%。高校科技力量也比较分散,形不成优势的科研群体,科技工作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率不高。(荆福生,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