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二 国学与国医

代序二 国学与国医

肖鲁伟

中医药学的三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了中医药学的三大作用。第一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中医药应该在基层发挥国民健康保健的主导作用。养生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养生,对每天所需的营养进行精确的计算,摄入符合要求的食物。这种养生方式能做到长寿,但是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因为老百姓无法准确地计算出食物中各类元素的含量以及自身营养的所需量。另一种养生方式是自然养生,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养生方式。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调研了225位百岁老人的生存情况后,得出的结论是:越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方,百岁老人反而越多。经济状况和饮食结构的关系非常密切,吃的东西简单,加之劳作及与家人及左邻右舍保持和谐的睦邻关系,因此得以长寿。他们的这些理念与做法符合中医养生健康理论。

中医药的第二个作用是在重大疾病治疗上的协同作用。中医治未病是一大特色,但不是全部。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维护民族健康的全过程。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医院只是一个治未病的场所,这有失偏颇,治未病主要体现在基层医疗机构为老百姓提供的健康服务上,体现在提高民众的健康素养上,当然也体现在各级医生在治病时为防止疾病恶化所做的工作上。现在部分中医院面临发展困境,其原因在于我们忘掉了中医院的功能定位。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者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救死扶伤是医院的最基本功能。

第三个作用是在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将医学分为四类,即: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康复医学。康复医学作为一个独立医学分类,它的特点表现为严谨、科学、现代化。在疾病康复中,中医药积淀深厚,经验丰富,方法多样,但要起到核心作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正确认识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或者是文化?这在我们业界也有所争议。有人觉得中医药学讲阴阳五行、望闻问切、以外揣内、辨证论治、君臣佐使等,这都和严谨的科学没有关系,就认定中医药学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现象。我觉得这是不对的。中医药学基本属性应该归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同时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哲学的熏陶和中国文化滋养,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哲学和文化背景的独特的中医药学,是治病之学、养生之学。在科学不够发达的历史时期,中医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医医术的发展,中医药学通过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医基本理论体系,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符合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

我们可以通过三本著作来认识中医药,第一本就是《黄帝内经》。我们都知道,《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源之圭臬。而《黄帝内经》核心又源于《易经》,是对《黄帝内经》形成以前医学实践及临证经验的理论提炼。书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膑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说的就是阴阳互根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泯灭的根本,解释了人之所以会生病就是因为阴阳失去了平衡。第二本是《伤寒论》。如果说《黄帝内经》是一本中医理论之书,那么《伤寒论》就是一本中医治病之书,讲的是中医如何通过辨证论治来治病。书中记载:“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指明了医学是救命之术,是养生之学。它上可以继续完善长三角地区合作协调机制,加强专题合作,拓展合作内容,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下可以治疗国君和亲属的疾病,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又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道出了医学之奥秘,其中的变化之多,需要花时间、花功夫去学习。第三篇出自唐朝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一文,他对行医者提出了要求。书中记载:“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文中说到医学是“至精之微之事”,习医者要“搏极医源,精勤不倦”。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为医者必须具备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这是我们中医药弟子入门“开学第一课”,与西方医学职业道德的圣典《希波克拉底誓言》相比,《大医精诚》更体现了学医先学做人的中国哲学思想与传统文化精华。

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当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的研究方向。”这方面,最能体现其核心理念的就是我们的中医药。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文件,习近平总书记说:“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所以当前发展中医药最重要的是学习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和领会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战略定位和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和领会中医药发展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深刻认识和领会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方向和根本要求,深刻认识和领会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将文件精神落实到实处,要做到抓铁有痕,踏石有痕,久久为功。《中医药法》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发挥中医药的五大资源优势,构建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适应未来医学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绿色健康理念、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和综合施治的诊疗模式,运用自然的防治手段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等等。我相信在各级政府重视中医药发展的基础上,在中医药行业人员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把以上要求落实好。

守正创新,发展中医药

在新时期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中,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中西医并重”。我认为中西医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中西医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中医重视整体,西医重视局部;中医重视经验,西医重视实验;中医重视辩证,西医重视辨病;中医重视直觉思维,西医重视逻辑思维;中医重视调理,西医重视修理。医学教育家奥斯勒(William.Osler)说:“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具有普世一致性的行业就是医疗,无论走到哪里,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环抱的志向相同,所追求的目标也相同。”正如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当有效药物还在论证,当疫苗还在研发时,中医凭借几千年的经验就可以开出三药三方,使轻症患者不转重,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反之,在抢救重症患者时,现代医学利用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和呼吸机维持重症患者的呼吸功能,调节体内的微环境,使医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对抗病毒,逆转疾病的恶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西医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源于其思维的引领。它能够把现代的文明成果很好地充分利用起来。新时代的中医药想要得到发展,我觉得既要政府重视,同时也需要我们中医药队伍用十二分的热情去拥抱现代科技。屠呦呦,浙江宁波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受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这本中医药典籍的启发,提出用乙醇低温提取青蒿素有效成分,获得巨大的成功。青蒿素的发明是中医现代化的结晶还是西医的成果?屠呦呦在颁奖大会上报告的“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清晰明了地回答了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节选自肖鲁伟在“浙江大学卫健系统骨干人才素质提升研修班”上的讲话

(作者为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原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级名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