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阳学说
景岳用阴阳学说阐述医理时,既保持了阴阳哲学理论概念,又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精神气血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景岳全书·传忠录》载:“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以证而言,则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多言者为阳,无声者为阴;喜明者为阳,欲暗者为阴;阳微者不能呼,阴微者不能吸;阳病者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以脉而言,则浮、大、滑、数之类皆阳也,沉、微、细、涩之类皆阴也。以药而言,则升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辛热者为阳,苦寒者为阴;行气分者为阳,行血分者为阴;性动而走者为阳,性静而守者为阴,此皆医中之大法。”
景岳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普遍规律。他在《黄帝内经》及王冰所著《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等理论的指导下,深入阐发了“阴阳互根”的原理,“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由此可见,张氏将阴阳互根的原理联系到人体精、气的互根互用,并具体论述了与其有关的生理、病理及证治等问题。
在生理方面的重要阐述有:“精之与气,本自互生。”气为阳,精为阴,阳必生于阴,阴必生于阳,“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矣。”精气互生的理论根据是阴阳互根。
在病理方面的重要阐述有:“由阳损阴”“由阴损阳”——阴阳俱损;“因气伤精”“因精伤气”——精气两伤。“人赖以生者,惟此精气,而病为虚损者,亦惟此精气。气虚者,即阳虚也;精虚者,即阴虚也。”“人体阴阳精气,本常不足,如摄生不慎,每可致虚成损。”
在治疗方面的重要阐述有:“阴阳相济”法则。“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在方剂方面的重要阐述有:活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理论创制右归丸、左归丸,广泛运用于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少弱精症、前列腺增生症等男科疾病中。左归丸阳中求阴,气中生精,以滋阴补肾为主,滋阴之外,以鹿角胶补阳填精,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绝(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龟板、牛膝滋阴益精;鹿角胶、菟丝子补阳)。右归丸阴中求阳,精中生气,以温补肾阳为主,壮阳之外,以熟地大补真阴,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肉桂、附子、菟丝子、杜仲、鹿角胶温补肾阳;熟地、山萸肉、枸杞、当归滋阴)。
病案举隅(以肾阳不足阳痿案为例):
刘某,男,27岁。初诊(2011年4月4日):主诉近一年来出现性功能下降症状。既往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排尿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前列腺液常规:白细胞0~1个,卵磷脂小体++~+++/HP。诊断:勃起功能障碍。辨证:肾阳不足证。治法: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黄20g,山茱萸10g,怀山药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菟丝子15g,枸杞子20g,沙苑子10g,韭菜子15g,甘草5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2011年4月29日):服上方后性功能基本恢复,唯晨勃少。脉细,舌淡红,苔薄白。拟守方再服20剂,以巩固疗效。处方:女贞子20g,旱莲草20g,生地黄15g,泽泻10g,栒杞子15g,沙苑子10g,菟丝子15g,杜仲15g,金银花15g,韭菜子15g,甘草5g。20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患者症见性功能差,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故以右归丸加减。方中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滋养肝肾,是取“阴中求阳”之意。因患者既往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故方中少佐金银花以清利湿热,方中温清并用,以温补为主;“阴中求阳”,补阳为主,治法与症候对应,疗效甚佳。(此案选自《谭新华医案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