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内伤,宜补元泻阴

三、元气内伤,宜补元泻阴

元气是生命之本。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内经》有“真气”“正气”,《难经》有“原气”。古代对原、元二字的释义同为“本”。《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故统称为元气。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之生命活动的根本,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的作用。养生学和治未病,都是以维持元气充沛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防治疾病,调理和保护元气是总的指导思想,用药更是重视保护元气。

元气内伤导致的病变即是元气病,通俗来讲即是“体质下降”。李东垣阐释“元气阴火论”,认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此火即为阴火,阴火是指内伤之火,这与阳火是指外感之火是相对而言的,针对“元气亏虚、阴火上乘”的病机特点,制定了“补元气、泻阴火”之法则,其中最具代表的方剂即《脾胃论》首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此方比补中益气汤更能全面体现东垣治疗元气内伤的思想。观方中用人参、黄芪、苍术、炙甘草以补益元气,冀脾旺则脾阳不陷,阴火不升;柴胡、升麻、羌活以升下陷之阳气,黄连、黄芩、石膏以泻上升之阴火。该方对于“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脾胃论·脾胃胜衰论》)诸证尤为适宜。东垣本人也明确指出“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其后所制许多方如《脾胃论》之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通气防风汤、黄芪人参汤等均是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变化而成的。而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之补中益气汤的方后加减,也有加入黄柏、生地的用法,即在甘温补中、升提阳气的同时,佐清凉滋润以泻阴火。此外,《兰室秘藏·中满腹胀门》之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心腹痞门》之消痞丸、失笑丸(又名枳实消痞丸)虽无辛甘发散之风药以升提中气,但均是“补元气、泻阴火”之变法。

丹溪早年研习理学,成年后改儒理而业医,代表作《格致余论》即是在儒理之学影响下提出的鲜明的论点。该书最早版本命名为《东垣先生格致余论》,冠以东垣先生之名,虽有推广流传的需要,但也说明丹溪非常尊崇东垣。丹溪提出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也无不体现“补脾胃以养阴”之思想。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又重视脾胃学说,被人奉为“仲景东垣再生”,后因时弊泛滥,逐渐摒弃河间、丹溪寒凉用药,私淑温补学派薛己,提倡温补学说,主张“求复之道,总在元气”。丹溪和景岳均非常推崇东垣,在治疗学里也有相通之处。如治阴虚内伤火热,其火热亢盛,必耗阴精,丹溪主滋阴降火,泻热存阴,苦寒坚阴,阴足则热退;但苦寒又有伐胃伤阳、化燥伤阴之弊,故景岳主补阴潜阳,补水以制火。滋阴降火与补阴潜阳,正是治疗阴虚阳亢的两大法门。景岳与丹溪各具特点,合宜而用,可谓共同完善了元气病之补元泻火的治疗学理论。

元气病理论可以指导治疗各科疾病。对于体壮元气未伤、突发急性病者,宜采用祛邪为主之法,以达祛邪正自安,元气乃自复;对于年老或久病体弱、元气不足突患急性病者,宜采用扶正祛邪之法,或祛邪尽量不伤或少伤正气,慎用攻伐,谨防虚虚之戒;对于重病垂危、元气衰弱者,只宜扶元气,适时祛邪,以达康复或争取延长生命。如治恶性肿瘤时,元气未衰者,则可能治愈或延长寿命;元气衰败者,即便药物有效,也难维持生命。又如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用益气健脾、疏肝和胃法,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逐步提高,且凡经半年左右治疗,很少变为胃癌。又如治冠心病,用益气养阴、强心和血法,轻者可达治愈,重者也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虽未能愈,但健存十余载二十载者甚多。上述慢性疾病,都可以采用以扶正为主、祛邪为次之法,以达患者机体功能恢复的目的。可见,保护正气,以不伤或少伤元气为主,可以达到扶元气而祛邪的目的。当前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年老体衰、慢性损耗疾患日益增多,且危害甚剧,元气病理论显得尤为重要。在治疗用药上,首要的任务即是保护元气,扶正固本,若不顾元气,随意攻泻克伐,致元气更衰,疾病更易反复发作,甚则加重病情,促使死亡。为医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