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贡献

二、贡献

张景岳对《内经》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首次对《内经》进行了全面分类编排,以及对《内经》的继承与发展。

张氏所处时代的医家多沿袭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丹溪)的理论,因而在临证时也多以寒凉攻伐之药为主,往往会损耗人体阳气。张氏认识到这种弊端,便倡导重阳思想,认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人体阳气需要维护,因而治疗上偏于温补,喜用人参,重用熟地,素有“张熟地”之称。而这种重阳思想多受《内经》启发,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张氏在《类经·疾病类》中则做如下注释:“日不明则天为阴晦,阳不固则人为夭折,皆阳气之失所也……然则天之阳气,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无分,四时失序,万物不彰矣。其在于人,则自表自里,自上自下,亦惟此阳气而已。”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形象地比作太阳对自然的重要性,无论对于大自然还是人体自身,阳的重要性均居首位,这一重阳思想在张景岳的其他著作中亦有发挥,如“凡自生而长,自长而壮,无非阳气为之主”(《景岳全书》),认为人的生长发育依赖于阳气。同时,也肯定了阴的作用,“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则阴阳和者生,阴阳离者死”(《类经·摄生类》),阴阳虽互根,然张景岳认为“阳重于阴”,从而继承并发展了《内经》,创立了温补学派。

张景岳用了六卷四十四节讲述《内经》中关于五运六气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如对《素问·气交变大论》中五运太过与不及的研究,提出“五运之有太过不及……太过者其气胜,胜而无制,则伤害甚矣。不及者其气衰,衰而无复,则败乱极矣……故其在天则有五星运气之应,在地则有万物盛衰之应,在人则有藏府疾病之应”(《类经·运气类》),五运太过或不及均会致自然万物衰败、人生疾病。“天运之有太过不及者,即人身之有虚实也”,即人体气机与天运相通,随天运变化而表现或虚或实,“读运气者,当知天道有是理,不当曰理必如是也”“善察运气者,必当顺天以察运,因变以求气”等均是景岳在继承《内经》中五运六气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发挥的观点。

张景岳留给后世的不仅是《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经典著作,还有其治学严谨的态度,敢于创新、刻苦钻研的精神。吾辈当思之鉴之!

(作者1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作者2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作者3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