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癸四至,宜调和阴阳
“天癸”之名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已明言天癸在先,精血而后继之,充分说明天癸不等同于男精女血,或脏腑之精血。这段经文明示天癸不仅是单纯的生殖之精、繁衍后代的主要物质,而且还是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密切相关的精灵物质。如天癸旺盛之时,身体就会强壮,肌肉就会结实;天癸虚少之时,形体就会瘦弱,精神就会衰疲。这说明天癸不专主生殖,而包含着多种物质,起到多种作用。
从上述《内经》原文亦可知:天癸之至,迟于形体之成;天癸之衰,早于形体之殁。对于“天癸迟来早去”这一现象,丹溪认为形体属阳、天癸属阴,因此“阴难成易耗”;景岳以天癸有化生精血的作用应属阳,推论“阳迟生早衰”。二人也均已认识到了天癸物质与精血化生密切相关。丹溪重天癸之阴,主静主降;景岳重天癸之阳,主动主升。其实,天癸之阴阳,迟来早去、晚成易耗,“有余不足”,均为失调的表现。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陆拯教授在专著《天癸病论》中创新性提出了“天癸四至”学说,首次将天癸按不同性质和功用,分为“至神、至气、至液、至精”四大类。其中至神天癸不仅是诸天癸总领,而且能主宰脏腑的功能,维持气血津液的正常运化;至气天癸善于升发,促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健壮;至液天癸性偏柔和,促进气血不断化生,保持津液输布有序;至精天癸有阳精与阴精之分,分别促进男、女的生长发育,并相互制约平衡。按照现代的思维联系或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说,天癸所指的范畴较大,可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生殖系统等。
天癸病即是天癸失调所致的病变,天癸四至有不同特殊主症。在病变特点上,天癸四至病又分阴阳二纲,其中病变出现亢奋、易激、过耗、阳强等特点的属天癸病之阳纲,出现迟钝、抑制、停滞、阴痿等特点的属天癸病之阴纲。至神、至气、至液、至精,均可出现阴阳二纲的病变,即“天癸四至分阴阳”。如至神天癸的特殊主症中反复烦躁、长期不寐、惊慌胆怯、噩梦惊扰、贪食不止等属至神之阳病;间歇嗜睡、记忆锐减、抑郁忧虑、神态呆滞、厌食经久等属至神之阴病。至气天癸的特殊主症中自汗久作、盗汗频出、反复隐疹、顽固口疮等属至气之阳病;长期鼻鼽、经常感冒、全身困乏、生长迟缓等属至气之阴病。至液天癸的特殊主症中特异水肿、尿液过多、肥胖、手足心热、口目顽燥等属至液之阳病;尿液过少、消瘦、乳头溢液、持续脱发、口溢清涎等属至液之阴病。至精天癸的特殊主症中性欲亢进、阳强、多带、体毛增多、反复痤疮等属至精之阳病;性欲冷淡、阳痿、精少或精冷、月经不调、少带、阴户干燥等属至精之阴病。掌握了天癸病的发病特点,有助于识别天癸诸病和非天癸病症。天癸专病的研究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