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整理和提高

一、《黄帝内经》的整理和提高

张景岳撰《类经》,将《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二书内容,重新调整归类、改编。全书共32卷,分为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灸、运气、会通等12大类,每类又分若干小类,并附文,共390条,纲目清楚,分类合理。由于其内容以类相从,故名《类经》。《类经》对《黄帝内经》原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考注、释义,颇多发挥,自有新见。《类经》对《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整体分类,系统阐发,是历代整理研究《黄帝内经》书籍中享有盛名的著作,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也是当今学习研究《黄帝内经》极为重要的参考书,可谓不可或缺。

明代黄宗羲《南雷文定》中云:“其所著《类经》,综核百家,剖析微义,凡数十万言,历四十年而后成。西安叶秉敬谓之‘海内奇书’。”张景岳再撰《类经附翼》和《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共4卷,着重谈论《周易》、古音律理论与医理的联系。《类经图翼》共11卷,用图解方式以辅助《类经》注文之不足,故名“图翼”。图解《类经》,图文结合,来解读《黄帝内经》,是张景岳的一大创举;《类经图翼》中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图表,至今仍是研究中医运气理论的重要文献。《类经附翼》和《类经图翼》中,还详论经络俞穴,收集针灸歌赋,旁征博引,颇具价值。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虽推崇备至,但又认为该书“经文奥衍,研阅诚难……详求其法,则唯有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故撰《类经》等书,对其内容进行深入研究,释疑正误,在研究形式上大胆创新,科学分类,全面整理,遵循中医自身规律,追本溯源,不断提高,为今天的阴阳、五行、脏象、治则等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清代黄凯钧在《四库全书》医家类医籍概论中评《类经》等书,“论释亦为通贯详悉,虽不免割裂古书,而门目分明,易于寻检,洵为后学之宝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