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宾的质疑精神与学术发展

二、介宾的质疑精神与学术发展

1.《类经》

《类经·序》曰:“初余究心是书,尝为摘要,将以自资,继而绎之,久久则言言金石,字字珠玑。”《类经》是目前注解研究《黄帝内经》最完整的注本。

《类经》对《难经》《太素》、王冰注等皆提出质疑与补苴。

自唐以来,虽赖有启玄之注,其发明玄秘尽多,而遗漏亦复不少,盖有遇难而默者,有于义未始合者,有互见深藏而不便检阅者。凡其阐扬未尽,灵枢未注,皆不能无遗憾焉。及乎近代,诸家尤不过顺文敷演,而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其何裨之与有?——《类经·序》

《类经》举例:

(1)《素问·移精变气论》:“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

王冰注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不本其处而即妄攻,是反古也。《四时刺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工当各随所在而辟伏其邪尔。不知日月者,谓日有寒温明暗,月有空满亏盈也。《八正神明论》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溢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盛,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故天寒无刺,天湿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此之谓也。不审逆顺者,谓不审量其病可治与不可治也。

介宾按:王太仆引经注此,其说虽是,而殊有未尽者,如不本四时,则有不知运气之盛衰、阴阳之消长,故好用温热者,忘天地之赫曦;专用寒凉者,昧主客之流衍。五音皆有宜忌,胡可视为泛常,故《五常政大论》曰: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设不知此而犯之,如抱薪救火,雪上加霜,误人误己而终身不悟者,良可慨矣!如不知日月,王注即以日月为解,然本篇所言者原在色脉,故不知色脉,则心无参伍之妙,诊无表里之明。色脉不合者,孰当舍证以从脉?缓急相碍者,孰当先此而后彼?理趣不明,其妄孰甚,此色脉之参合必不可少,故云日月也。

(2)《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

王太仆曰:天枢,当齐之两旁也,所谓身半矣。伸臂指天,则天枢正当身之半。三分折之,则上分应天,下分应地,中分应气交。此单以人身之天枢穴为言,盖因《至真要大论》曰:身半以上,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之分也,地气主之。半,所谓天枢也。

介宾按:然在彼篇,本以人身为言,而此节云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二句,又岂止以人身为言哉?是其言虽同,而所指有不同也。夫所谓枢者,开阖之机也。开则从阳而主上,阖则从阴而主下,枢则司升降而主乎中者也。故其在人,则天枢穴居身之中,是固然矣。其在于天地,则卯酉居上下之中,为阴阳之开阖,为辰宿之出入,非所谓天枢乎?盖子午为左右之轴,卯酉为上下之枢,无所疑也。第以卯酉一线之平,而谓为气交,殊不足以尽之。夫枢者,言分界也。交者,言参合也。

2.《景岳全书》

本书是景岳后期的一部临床巨著,共64卷,包括其理论专论《传忠录》3卷,《脉神章》3卷,《伤寒典》2卷,《妇人规》2卷,《小儿则》2卷,《麻疹诠》1卷,《痘疹诠》3卷,《外科钤》3卷,《本草正》2卷,《新方八阵》2卷,《古方八阵》9卷,《妇人方》1卷,《痘疹方》1卷,《外科方》1卷。

《传忠录》共34篇,其中纠正前论之误者有8篇,分别为《升阳散火辨》《夏月伏阴续论》《阳不足再辨》《小儿补肾论》《误谬论》,以及《辨河间》(9条)、《辨丹溪》(9条)、《论时医》(31条)。

3.《论时医》

(1)时医治病,但知察标,不知察本,且常以标本藉口,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岂知《内经》必求其本之意。故但见其所急在病,而全不知所急在命,此其孰可缓也?孰当急也?孰为今日之当急,孰为明日之更当急也?缓急既不知,则每致彼此误认,尚何标本为言乎!

(2)中风证悉由内伤,本无外感。既无外感,必不可散。若过用治风等药,则轻者必重,重者必速死。

(3)伤寒关系全在虚实二字。实者易治,虚者难治,以其元气本虚,故邪不易解。若治挟虚伤寒,不知托散,而但知攻邪,愈攻则愈虚,愈虚则无有不死。若甚虚者,即微补且无益,而但以治标为主者必死。

(4)伤寒阳经与阳证不同。阳经者,邪在表也;阳证者,热在里也。若内无实热脉候,而以阳经作阳证,妄用寒凉治其火,因致外内合邪而不可解者,必死。

(5)痢疾之作,惟脾肾薄弱之人极易犯之。夫因热贪凉,致伤脏气,此人事之病,非天时之病也。今之治痢者,只知治天时之热,不知治人事之寒,何也?矧痢证多在秋深,斯时也,炎暑既消,固不可执言热毒;秋凉日至,又何堪用寒凉?凡若此者,既不知人事,又不知天时,失之远矣,害莫甚矣,当因余言而熟思之矣。

(6)小儿血气未充,亦如苗萼之柔嫩,一或伤残,无不凋谢,故平时最宜培植,不可妄行消导。其或果有食滞胀痛,则宜暂消;果有风寒发热,则宜暂散;果有实热痰火,则宜暂清,此不得不治其标也。舍此之外,如无暴急标病,而时见青黄羸瘦,或腹鼓微热,溏泄困倦等证,则悉由脾肾不足,血气薄弱而然。而时医见此,无非曰食积痰火,而但知消导,尤尚清凉,日消日剥,则元气日损,再逢他疾,则无能支矣。此幼科时俗之大病,有不可不察者也。

(7)小儿痘疹发热,此其正候。盖不热则毒不能透,凡其蒸热之力,即元气之力,故自起至化,自收至靥,无不赖此热力为之主,是诚痘疹之用神,必不可少,亦不必疑者也。惟是热甚而毒甚者,则不得不清火以解其毒,然必有内热真火脉证,方可治以清凉,此不过数十中之一二耳。如无内热,而但有外热,此自痘家正候,必不可攻热以拔元气之力,以伤脾肾之源。奈近代痘科全不知此,但见发热,则无论虚实,开口只知解毒,动手只知寒凉,多致伤脾而饮食日减,及靥时泄泻而毙者,皆其类也。此误最多,不可不察。

(8)痘疮不起,如毒盛而不可起者,此自不救之证,不必治也。若别无危证而痘不起者,总由元气无力,但培气血,则无有不起。近见痘科凡逢此证,则多用毒药,如桑蚕、穿山甲之类,逼而出之,见者以为奇效,而不知起发非由根本,元气为毒所残,发泄太过,内必匮竭,以此误人,所当切省。

(9)妇人经脉滞逆,或过期不至,总由冲任不足而然。若不培养血气,而止知通经逐瘀,则血以日涸,而崩漏血枯等证无所不至矣。

(10)凡情欲致伤,多为吐血失血,及或时发热,此真阴受伤之病。若但知治火,而不知治阴,则阴日消亡而痨瘵反成矣。

(11)痰证必有所因,是痰本不能生病,而皆因病生痰也。若只知治痰,而不知所以生痰,则痰必愈甚,未有可消而去者也。

(12)膨满总由脾胃,脾胃虽虚,未必即胀,若但知消导,则中气愈虚,而胀必日甚矣。

(13)气滞隔塞,总属脾虚不运,故为留滞。若不养脾而但知破气,则气道日亏,而渐成噎膈等病。

(14)小水短赤,惟劳倦气虚及阴虚之人多有之,若以此类通作火治,而专用寒凉,则变病有不可测矣。

(15)脉虚证热,本非真火,若作热治,而肆用寒凉,则轻者必重,重者必死。

(16)病本大虚而治以微补,药不及病,本无济益,若疑为误而改用消伐则死。

(17)病有缓急,效有迟速,若以迟病而求速效,则未免易医;易医多则高明本少,庸浅极多,少不胜多,事必败矣。

(18)任医须择贤者,而于危急之际,尤不可苟。若彼宵小之辈,惟妄炫己长,好翻人按,不幸遇之,多致淆惑是非,生命所系不浅。

(19)经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坚盛者伤于食。此本以阳明太阴之脉分言表里,而王叔和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因致后人每以左脉辨外感,右脉辨内伤,岂左无内伤,而右无外感乎?谬甚!谬甚!

(20)经曰: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21)病人善服药者,闻其气,尝其味,便何觉宜否之优劣,固无待入腹而始知也。独悯乎无识无知者,但知见药服药,而不知药之为药;但知见医求医,而不知医之为医,亦可悲矣。

(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