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温补学说的现实意义

二、张景岳温补学说的现实意义

1.中年求复的预防观

张景岳认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景岳全书·传忠录》)。中年求复,可使“老者复壮,壮者益治”。中年求复的最好办法是药饵,有大补元煎、左归饮、两仪膏等著名方剂,常用药物有熟地、杞子、人参、当归等。

2.五脏同补的整体观

张景岳五脏同补的整体观,源于五行五藏、五脏互藏理论。五行五藏,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包括其他四行。《类经图翼》曰:“第人皆知五之为五,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景岳全书·脉神章》曰:“凡五脏气必互相灌溉,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对五脏互藏进行了阐释。五福饮为张景岳创制的五脏同补的代表方。该方由人参(补心)、熟地黄(补肾)、当归(补肝)、白术(补肺)、炙甘草(补脾)组成,主治五脏气血专损,“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3.阴阳互引的辨证观

《景岳全书·传忠录》记载:“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其阴阳互引的辨证观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重视先后天阴阳互引。张景岳认为,人体当分先后天阴阳。气血、脏腑、寒热,为后天有形之阴阳,盛衰昭著,体认无难。元阴元阳为先天无形之阴阳,曰元精、元气,变幻倏忽,挽回非易。应重视先后天阴阳互引。

二是制方用药擅长阴阳互引。“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为张景岳名言。其创制的左归丸、右归丸,以育阴涵阳和扶阳配阴为组方宗旨,方中去“三泻”(茯苓、丹皮、泽泻),重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调补奇经,充髓填精,深得水火既济之妙。

三是制方阴阳泾渭分明。《景岳全书·补略》记载:“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分;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此又阴阳邪正之离合也。”如胃关煎、抑扶煎,虽都用于治泻痢,但抑扶煎用干姜、吴茱萸、乌药直驱寒邪以抑阴为先,治泻痢之属寒实者;胃关煎用熟地、山药配干姜、吴茱萸以益肾温脾,专为虚寒泻痢而设。

四是灸药并重的简验观。张景岳虽为大儒医,但不废外治,他认为艾灸的温阳作用很突出。《类经图翼》记载:“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类经图翼·临证灸法要穴》辑录明代以前的数百首灸法验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为我们树立了灸药并重的典范。

综上所述,可见张景岳温补学说切于实用,具有理论创新,对当今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为绍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本文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