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类经》学术特色与贡献

张景岳《类经》学术特色与贡献

卢爱妮1 王德龙2 郑红斌3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县。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卒于崇祯十三年(1640),享年七十八岁。其“幼禀明慧,自六经以及诸子百家无不考镜”(《类经·序》),纵览经、史、子、集,博学多识,兴趣广泛,对天文、音律、兵法、象数等均有涉猎。曾师从名医金梦石,尽得其真传。

张景岳幼时便得见《内经》,并对《内经》推崇备至,深信不疑,“以为天地人之理尽备于此”(《类经·叶序》),对其内容亦是给予高度赞誉,言其“言言金石,字字珠玑”“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类经·自序》),可以看出《内经》对张景岳的影响颇大。

张介宾在钻研《内经》的同时,亦发现其“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类经·自序》),虽有先贤批注,但也存在不少遗漏、说理不明以及内容杂乱无序的弊病,而到了近代诸家,也不过是“顺文敷演”,导致“难者仍未能明,精处仍不能发”,由此,张景岳萌生了重新注释《内经》的想法,期冀其内容转难为易,通俗易懂,令世人皆得其中奥义。然而张景岳之前的注释方法流传已久,加之《内经》中内容涉及广泛,“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要使一部如此包罗万象的著作以一种新的清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则“惟有尽易旧制,颠倒一番,从类分门,然后附意阐发,庶晰其韫”(《类经·自序》),才可“醒聩指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