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躁失调,宜滋阴潜阳

五、脏躁失调,宜滋阴潜阳

脏躁病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原文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一般认为,妇女精神忧郁,烦躁不宁,无故悲泣,哭笑无常,喜怒无定,呵欠频作,不能自控者,称“脏躁”。若发生于妊娠期,称“孕悲”;发生在产后,则称“产后脏躁”。脏躁与经断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主要区别在于,脏躁可以发生在各年龄段。值得注意的是,脏躁不局限于女性,临床上男性脏躁也不在少数。

脏躁病,通俗来讲即是“走下坡路”,因此从病机分析,五脏阴阳气血失调皆可致脏躁,而非独心肝。当前社会工作压力大,思虑太过,透支熬夜,加快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早已明示男女下坡路之时为“五七”“五八”,临床上“走下坡路”提早者也屡见不鲜,因症状涉及各脏腑病变而就诊各专科,误诊者也不在少数,症情时缓时作,诊治不当甚至迁延三十余年而不愈。遵循脏躁病理论,采用阴阳调和之法,可以较快稳定病情,提高患者自身调节能力。服药治疗期间,如无精神刺激和思想压力,往往轻者一般服药1~2月,重者2~3月可达痊愈。

在临床辨治及选方用药方面,丹溪和景岳名方为后世医家辨治脏躁病提供了不少素材。根据临床表现来看,脏躁及心,症见喜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数欠伸,可用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润心除躁。脏躁及肝,症见心烦易怒,可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柔肝除躁。脏躁及肾,症见胆怯恐惧,可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补肾除躁。脏躁及脾胃,症见脘腹胀满,能吃不敢吃,大便或溏或结,可用香砂六君子丸(《医方集解》)和脾除躁。脏躁及脑,症见噩梦多见亡人,梦境多见往事,睡眠障碍(难入睡、易早醒、睡浅、多醒、醒后乏力、无梦),可用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清胆除躁。脏躁及乳房,症见乳房作胀,乳头溢液,可用逍遥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疏肝和脾。脏躁及子宫,症见痛经少经,可用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活血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