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观之“和”
2025年08月10日
(一)天人合一观之“和”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是指自然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自然规律并进行发展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顺则人气泰,天地逆则人气否”(《中藏经·人法于天地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中藏经·生成论》);“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中藏经·人法于天地论》)。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所以人类应当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状态,才能使生命得以延续,使疾病少发生或不发生;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人体为适应外界寒热变化,夏天炎热,穿衣少,肌肤松弛、毛孔开张而多汗;冬天寒冷,多穿衣,肌肤致密、毛孔紧闭而少汗。为什么疾病复发、加重、恶与气候变化、季节交替、节气、时辰有关?不是人们牵强附会或迷信,而是因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这对于我们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在治疗、护理方面颇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