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抗疫有良方

一、名医抗疫有良方

一剂“清肺排毒汤”,是中医药向新冠肺炎的一次亮剑。

“这个方子,是汉代医圣张仲景的多个治疗由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的,其中包含了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浙江省名中医、绍兴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沈钦荣,对此十分关注。

古谚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说,表明历代医家与士大夫阶层同样抱有救世济民的美德。事实上,每一次与疫病的斗争,医家总是站在战斗的最前线,古今概莫能外。

越医千年,源远流长。沈钦荣告诉记者,绍兴不但盛产文人墨客、高官师爷,也盛产名医良方。这些名医留下的良方,对于今日应对新冠肺炎,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代杰出医学家、绍兴人张景岳,曾明确提出伤寒温病“一人不愈,而亲属之切近者,日就其气,气从鼻入,必将传染”的观点。他主张速治病人,并对未病者试用“或噙福建香茶,或涂雄黄末于鼻孔中”等方法加以预防。对于治疗措施,他大胆提出补充天一之精——水,即补液以治高热之说,还收集民间的刮痧、放血等疗法,丰富诊疗技术。

独树一帜的绍派伤寒,也是治疗外感时病的重要学派。

“随着新冠肺炎患者治愈人数的不断增多,其病后如何调理也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绍兴市首届名中医沈钦荣告诉记者。清代名医俞根初,是绍派伤寒的代表人物。他写的《通俗伤寒论》,被医学界公认为四时感证之诊疗全书。俞根初的这部专著中,就专设“瘥后调理”一节,其内容有药物调理法、食物调理法、气候调理法、起居调理法及情志调理法。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的调理当中。

“人为什么会得病?在中医理论中,认为是外邪入侵。如今的新冠病毒,就是一种外邪。那么,为什么同样被感染,有的人病情重,有的人病情轻呢?这又和人的正气强弱密切相关。”沈钦荣说。中医的治疗方式就是扶正祛邪,而俞根初的扶正祛邪思想及诊疗经验别具一格,值得借鉴。“俞氏治时病祛邪的思路是为邪留出路,具体方法是发表、攻里。同时,俞氏用药,以轻灵见长,每出新意,何廉臣称其‘方方切用,法法通灵’,于今防治新冠肺炎不无裨益。”

在沈钦荣看来,新冠肺炎患者的年龄、体质、基础疾病、所处地域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因人施药,方能中的,不在于药贵药廉、药重药轻。这也是越医俞根初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而另一位越地名医胡宝书的治湿手段,也能古为今用。“新冠肺炎,中医认为属疠气致病,就目前临床所见,在不同阶段、不同人群有挟寒、挟热之不同,但挟湿则是相同的,如何祛湿是临床重点。胡宝书认为,绍地气候温热,地处卑湿,所致外感多挟湿邪为患。这种化‘湿’为先的治疗方式,比较适合绍兴患者。”沈钦荣说。

绍兴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朱观祥也曾写过一篇《论倪涵初先生对疟痢的诊治特色》的文章。“在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下,在夏秋之间,疟、痢的发病率是相当高的,这时倪氏所著的‘疟痢三方’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在文中如此写道。

如今,在柯桥区湖塘街道亭西村,有一座天医庙,纪念的就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天医”的倪涵初。据说,这座天医庙原在柯桥的太平桥旁,当年倪涵初曾在此桥头熬药,辟退瘟疫,救治百姓保太平。后来,这座天医庙搬到了倪涵初的老家亭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