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疏肝解郁

三、疏肝解郁

景岳对柴胡之疏肝解郁的功效也有多处论及,如胁痛之外感证,身发寒热而胁痛不止者,宜小柴胡汤、三柴胡饮。柴胡疏肝散是疏肝解郁的代表方,出自《古方八阵·散阵》,上述胁痛之外感证、身发寒热而斜痛不止仍可见到其“散”的思想。

笔者认为张景岳之所以特别偏好用柴胡,是因为它的临床疗效显著。试想若其用柴胡再三无效,怎么可能从长期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创制出诸柴胡饮等名方呢?其实张景岳不但知柴胡,更知吴越之地的气候多湿多温热,其民之体质较北方之民柔弱,肌表腠理疏松,其舌苔多白而厚腻(有人称之为“柴胡舌”),用麻、桂解表太过辛温,易过汗伤津伤阳气,内助湿热而留邪气,使舌苔转黄腻。而柴胡性凉而发散,善泄善散,大能走汗,故于吴越之地最适合用。

明初定都南京,吴越之地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张景岳博学洽闻,文采好,善雄辩,文章气势宏阔、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其学说在当时流行很广,影响很大。后世叶桂亦多承张氏的理论。清道光八年(1828),章楠的《医门棒喝(初集)》成,论《景岳全书》云:“或曰: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则自顺治中叶至1828年的近200年间,《景岳全书》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学术思想影响之深远,《景岳全书》流传之广泛。然而之后吴越之地滥用柴胡之流弊已十分严重了,以致叶天士矫枉过正,《临证指南医案》竟无一方用柴胡,并且提出“柴胡劫肝阴”之说,虽被徐大椿评为“杜撰”,但反映出张景岳用柴胡的思想对叶天士影响巨大。笔者也曾辑文《张景岳对温病学的贡献》发表于《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1年第11期)。今再探张景岳运用柴胡之精妙,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探索景岳学术思想。

(作者1为绍兴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作者2为绍兴市中医院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