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景岳全书》

二、《景岳全书》

晚年的张景岳将其毕生临证经验进行系统总结,著成《景岳全书》六十四卷,包含《传忠录》三卷,《脉神章》三卷,《伤寒典》二卷,《杂证谟》二十九卷,《妇人规》二卷,《小儿则》二卷,《痘疹诠》四卷,《外科钤》二卷,《本草正》二卷,《新方八略》一卷,《新方八阵》一卷,《古方八阵》九卷,《妇人规古方》一卷,《小儿则古方》一卷,《痘疹诠古方》一卷,《外科钤古方》一卷。这部巨著是张景岳的代表作,也是明代温补学派医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刊刻行世后“纸贵五都,求者不易”。

景岳外孙林日蔚在《全书纪略》详细介绍了《景岳全书》的刊刻过程:“是编成于晚年,力不能梓,授先君,先君复授日蔚。余何人斯,而能继先人之遗志哉!岁庚辰,携走粤东,告方伯鲁公。公曰:‘此济世慈航也。天下之宝,当与天下共之。’捐俸付剞劂,阅数月工竣。”林文中所说的“岁庚辰”,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鲁公,即广东布政使鲁超,浙江会稽人。据《清代职官年表》记载,鲁超在康熙三十七年至康熙四十年(1698—1701)任广东布政使。鲁超刻本为《景岳全书》的初刻本。康熙四十九年(1710),两广转运使贾棠,因鲁本罕见,乃重加检校,翻刻印行,是为贾本。由于贾棠不久即离职还乡,并挟板北归,故亦未能广为流布。康熙五十二年(1713),客粤的安徽休宁人查廷璋聚合多人,复据贾本加以重订梓行,是为查本。是书流传迄今三百余年,《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版本多达七十余种,然究其源流,基本不外乎鲁本、贾本、查本三种版本系统。

本馆馆藏《景岳全书》有13种清刻本,多为清中后期刊刻行世的。其中清越郡藜照楼刻本属于绍兴地方刻本。藜照楼是绍兴当地一家比较有名的书坊,刻印书籍有八股文选、蒙学读物、医籍小说等。虽说只是一家地方性质的书坊,但它刊刻的一些古籍印刷精良,不乏传世之作。除《景岳全书》外,藜照楼所刻的清代徐廷槐著《南华简钞》、清代戴天章著《瘟疫明辨》,均收录在《中国古籍总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权威版本目录工具书里。本馆藏藜照楼刻本《景岳全书》共二十四集,六十四卷,24册。框高20.4厘米,高14.8厘米,半页13行24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内封牌记题“会稽张介宾先生手辑/仁和张献辉先生校阅/景岳全书/越郡藜照楼藏板”(见图1)。卷首有会稽鲁超序、林日蔚《全书纪略》《景岳全书总目》。卷一卷端题“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会稽张介宾会卿著、会稽鲁超谦庵订”。版心上题“景岳全书”,鱼尾下题“卷之一”。由卷端所题“会稽鲁超谦庵订”(见图2)可知藜照楼刻本所据底本系鲁本,是鲁本系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翻刻本。是书钤有“会稽徐树兰捐”“古越藏书楼图记”印,表明这部书原为古越藏书楼创始人徐树兰先生所藏。根据本馆普查目录,古越藏书楼旧藏中约有20部医籍,此为其中之一。

《中国古籍总目》所收录藜照楼刻《景岳全书》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本。而本馆藏本的刊刻年份,由于牌记上没有具体说明,也无更多序跋证据,加之医书的避讳不是非常严格(例如“玄”字有讳有不讳),所以并不能确定其是否属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刻本。与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清乾隆三十三年刻本的书影进行比对,行款基本相同,不过清乾隆三十三年刻本的卷一卷端除了版心上题“景岳全书”,鱼尾下题“卷之一”之外,版心下还题有“入集”二字。另外,藜照楼在嘉庆十八年(1813)又重刻过《景岳全书》。经比对,瑞安玉海楼所藏清嘉庆十八年藜照楼刻本卷端书影、行款与本馆藏本基本一致,版心亦无“入集”二字。因此,我馆藏本与清嘉庆刻本特征更为接近,或为清嘉庆本的后印本。这也充分说明《景岳全书》在清代中后期已跻身一代医学经典,影响力弥久不衰,民间书坊才会不断翻刻重印。

据《雍正浙江通志》记载,鲁超为官贤能,在广东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卒于广东布政使任上,专祀于潮州凤凰台侧,名列《广东名宦册》。另据《清代职官年表》,康熙四十年(1701)九月佟毓秀新任广东布政使。由此可见,鲁超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主持刊刻《景岳全书》,阅数月竣工后不久便去世了,所以是书未能大量印行。十年后贾棠翻刻《景岳全书》时,鲁本已经刊版难寻,世人罕见。随着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五十二年(1713)贾本、查本相继问世,鲁本更显稀少,求之不易。藜照楼于乾隆年间翻刻鲁本并在江浙地域广为刊布,称得上保存和传播景岳文献的一大功臣。至于藜照楼刻本是否据清康熙三十九年鲁超刻本有所修订补正,有待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科院图书馆、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馆藏鲁刻原本进行校对核实。

图1《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撰[清]越郡藜照楼刻本牌记

图2《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撰[清]越郡藜照楼刻本卷一卷端

馆藏清刻本中还有一种为清光绪广州十八甫石经堂书局刻本,已收录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此本六十四卷全,32册。框高18.9厘米,宽14.2厘米,半页9行24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内封牌记题“板藏广州十八甫/石经堂书局”。卷首有范时崇序,序中言及两广转运使贾棠重刻《景岳全书》之事。序后录《四库提要》,评价《景岳全书》“专以温补为宗,颇足以纠卤莽灭裂之弊,于医术不为无功”。《提要》后有《景岳全书总目》。卷一卷端题“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会稽张介宾会卿著、琼南云志高载青氏订”。版心上题“全书卷一”,鱼尾下题“传忠录明理”(见图3)。浙江图书馆所藏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查廷璋岳峙楼刻本,框高19.3厘米,宽14.6厘米,半页9行24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版心上题“全书卷一”,鱼尾下题“传忠录明理”,卷一卷端题“琼南云志高载青氏订”。而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清康熙五十年(1711)贾棠刻本,行款与查本无异,不过其卷一卷端题作“瀛海贾棠青南订”。足证此本翻刻底本源自查本,而非贾本。此本各卷校订者不一,虽由查廷璋领衔,但实际参与者众,除云志高、潘梧等人分任其事外,山阴缪之伟、俞士琳、余士仁三位越中人士亦名列其中,为保存乡贤文献不遗余力。刊刻此本的广州石经堂书局,活跃在清光绪至民国年间,印行过多部医籍。清光绪十八年(1892)还刊刻过明代著名医学家王肯堂的名著《六科证治准绳》。我馆所藏另一种粤刻本是清咸丰五年(1855)佛山连元阁刻本。除本馆外,仅安徽医科大学图书馆有藏。我馆藏本为残本,存三十三卷,12册。框高12.8厘米,宽9.6厘米,半页10行24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内封牌记题“咸丰口口年新镌/张会卿先生著/景岳全书/佛山连元阁梓”。《中国古籍总目》收录的清咸丰五年(1855)佛山连元阁刻本当即此本。封面、卷端钤有“有均/印信”“琴/南”“南渡/陆氏”“适安/堂印”等印章,印主为陆有钧。从卷一卷端题“琼南云志高载青氏订”可知,此本也是据查本翻刻,不过行款略有差异。佛山连元阁书坊在清咸丰至清光绪年间刊刻售卖通俗小说、日用医书较多。比较知名的有《绣像红楼梦》《伤寒论浅注》。开本较小也是它的特色之一,如《小嫏嬛山馆汇刊类书》《景岳全书》。

图3《景岳全书》[明]张介宾撰[清]光绪广州石经堂书局刻本卷一卷端

《景岳全书》于清初三次在广东刊刻,之后大行于世,对广东的中医学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乾隆时期广东名医何梦瑶的著作《医碥》就曾受到张景岳的启发。而绍兴图书馆所藏清咸丰佛山连云阁刻、清光绪广州石经堂书局刻《景岳全书》则是景岳医学扎根岭南的又一历史佐证,代表着清末景岳医学著作在广东的持续广泛传播,在中医学史上自有其特殊意义和价值。

张景岳著作多成于明末,刊刻流行主要在清代。而本馆所藏16种景岳古籍皆为清代刻本,刊刻时间以清中晚期居多,为考校不同的版本、印次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我们追溯景岳思想在清代不同时期的传承、发展情况提供了切实的文本证据。《类经》从明天启四年刻本、清嘉庆四年刻本演变至清末刻本,图像注文由于一些原因在流传过程中存在着变异情况,呈现出独特的样貌。《景岳全书》的出版则跨越了粤地、越郡等不同地域,从清初鲁本、贾本、查本三大主要版本系统下衍生出众多的子版本。总之,绍兴图书馆所藏景岳古籍文献,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景岳学说在清代广泛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为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