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记载

一、疫情记载

越地境内历史上传染病流行频繁,自东汉至民国,有疫情记载的共30余次。据《后汉书》载:“东汉建武十四年(38),会稽大疫。”是为史书上对越地境内疫情之最早记载。

唐宋时,疫情不减:唐元和元年(806)夏,浙东大疫,死者大半。北宋熙宁八年(1075),旱,饥民疫。南宋绍兴元年(1131)秋,绍兴府大疫。十二月火灾复作,时高宗驻跸于越,民多饥疫。南宋乾道元年(1165),会稽县三月盛寒,蚕麦损败,民饥疫死。

元朝,绍兴境内大范围疫情见于记载的有3次:至大元年(1308)春,绍兴大疫。至正十年(1350),会稽大疫;二十年夏,山阴、会稽县大疫。

明朝灾疫记载稍详:正统九年(1444)冬,绍兴、宁波、台州三府瘟疫大作,延至明年,死者三万余人。嘉靖九年(1530)冬,绍兴府瘟疫大作。万历十五年(1587),山阴、会稽自秋至冬始晴,大饥,次年又淫雨,疫疠交作;万历四十年(1612)五月,诸暨有黑雾障天,行人冒之即疫。

清朝,灾疫记载益详。康熙五年(1666),嵊县六月大水,秋大疫;康熙二十二年(1683),山阴、会稽春雨连绵八十日,小麦全枯,夏瘟疫流行。道光元年(1821)夏,会稽县大疫。光绪十四年(1888)秋,上虞县大疫。光绪二十九年(1903)夏秋,霍乱大流行。宣统三年(1911),新昌县塔山脚(今西郊乡)天花流行,另据《绍兴公报》载:绍郡时疫(上吐下泻瘪脶痧)盛行,南街及东街患者更多,死亡接踵。

民国三年(1914),天花、霍乱流行。《越铎日报》载,“双山乡至镜西乡一带,贫户患疫症,十居八九死亡相继,峡山村共毙数十人”。

民国七年(1918),绍兴城乡霍乱流行,城区居民死于疫者75人。

民国九年(1920)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

民国十二年(1923),美国学者福斯特(E.C.Faust)和梅伦奈(H.E.Meleney)在绍兴陈家桥山谷小溪中找到日本血吸虫病中间宿主钉螺,镜检找到尾蚴,发现血吸虫病患者。

民国十七年(1928),绍兴福康医院内科主任应元岳,在2例住院病人的痰中找到大量并殖吸虫卵,首次证实中国大陆存在人体肺吸虫病。

民国二十年(1931),诸暨县霍乱大流行,发病12069人,死亡2203人。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虞报》载:民国二十五年十月,三区沿江各乡村,恶性疟疾流行,居民患者十有八九,来势凶险,传染迅速,各村病家,扶乩问卜颇形忙碌。二十八年,绍兴福康医院外文资料记述,“疟疾在绍兴邻近区域广泛流行,夏秋雨季,我院门诊病人约80%是疟疾,这些病人80%~90%是间日疟”。

民国二十七年(1938),绍兴县、嵊县霍乱流行,尤以绍兴县昌安门外一带为甚,县政府在绍兴汽车站成立“时疫医院”施诊。

民国二十八年(1939),天花、疟疾大流行,霍乱流行。

民国二十九年(1940),绍兴县霍乱大流行,发病5184人,死亡1090人。据当时绍兴地区不完全统计:霍乱,民国二十九年发病5674人,死亡1321人;三十四年发病118人,死亡21人;三十五年发病203人,死亡22人。天花,三十四年发病13人,死亡数不详;三十五年发病398人,死亡30人;三十六年发病569人,死亡34人。

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三十八年(1949),绍兴行政区所属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等县传染病发病数、死亡数见下表。

单位: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绍兴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倡导爱国卫生运动,大力防治疫病,效果显著。1952年,全地区仅见霍乱2例、天花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