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从虚实论治呕吐

四、张景岳从虚实论治呕吐

张景岳对呕吐的辨治特点为:辨证之要虚实为纲。张景岳认为:“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而形成虚或实的病理因素。张氏指出:“所谓邪者,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阳阳明之间,皆有呕证,此皆呕之实邪也。所谓虚者,或其本无内伤,又无外感,而常为呕吐者,总胃虚也。”他进一步认为,呕家虚实皆以胃气失于和降,实者为邪气干胃,胃气上逆,虚者为胃虚不降。张景岳针对症候的虚实分而治之。对于虚证,张氏提出虚证必皆宜补的治疗原则。他还认为,虚证的呕吐属虚寒者为多,并指出:“余言呕因胃寒,是寒多虚也……但因火而呕者少,因寒而呕者多耳。”他提出“虚呕之治,但当以温胃补脾为主,宜人参理中汤为正治”“若胃口寒甚者,宜附子理中汤,或四味回阳饮,或一气丹主之。若虚在阴分,水泛为痰而呕吐者,宜金水六君煎,虚甚者,宜理阴煎”。对于实呕证,实邪在胃,而作呕者必有所因。寒滞者、食滞者、气逆者、火郁者、外感者须分而治之,祛邪泻实。寒邪犯胃而呕吐者,温中散寒、行滞降逆治之,方以大小和中饮、平胃散、二陈之类,药以陈皮、厚朴、茯苓、泽泻、山楂之属,再主以神香散(丁香、白范)行滞散寒降逆;饮食伤胃而呕吐,留滞未消而兼胀痛者,宜大小和中汤、以行滞消食除胀;食已消而呕未止者,为中焦虚寒,宜温胃饮主之;火在中焦而呕吐者,宜降火止呕。常用桅子、黄连、木通、泽泻、半夏。热重宜用白虎汤,兼虚者用竹叶石膏汤;痰饮留于胸中而呕吐者,治以燥湿化痰,和胃止呕,宜和胃二陈煎。胃气虚弱者,不但腥躁耗散之气,至苦极劣之味不能受,且微香微郁并饮食之气、微咸微苦并五谷正味亦不能受。略有不投,则入口便吐。凡治阳虚呕吐等证,则一切香散咸酸辛味不堪等物,悉当以已切不可用。但补其阳,阳回则呕必自止。

综上所述,张景岳对脾胃病的防治有其独到的见解。这一独到的见解实为临床经验的结晶,可资后学者借鉴。

(作者1为富阳区大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医师,作者2为金华市中心医院婺城院区副主任中药师,作者3为兰溪市中医院职称主管中药师,作者4为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中心卫生院主治中医师,作者5为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中西结合主治医师,作者6为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钱清分院主治医师,作者7为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钱清分院副主任中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