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方药方剂计量学分析的结果
1.有关新方八阵用药范围与常用药分析
用药范围比较:统计新方八阵141首方剂用药,共160味。为衡量其用药范围,特取《伤寒论》方113首,并5版教材《方剂学》方剂168首与之比较。三类方剂用药之间各有同异。引入差异系数指标以比较其亲疏关系。计算结果显示,新方八阵用药范围与《方剂学》方差异较小(0.42),而与《伤寒论》方差异较大(0.66),《方剂学》方与《伤寒论》方差异亦大(0.67)。
用同样方法比较新方八阵阵间用药同异,计算结果显示攻阵与补阵、固阵差异系数最大(均为1.00,其余各阵间差异,以热和两阵间最小(0.52)。从中又可提炼出各阵特点:补阵远寒而近热,近固而远和;因阵远和远固,持寒热补散之中道;寒热自远,俱有散法,热易补固而寒则难;和阵近热而远补远固;散阵远补远固,近寒亦近热;固阵近补近热,远寒远散;因阵三远而四中,离各阵均非相近。
用药序列比较:统计新方八阵160味药选用频次,并依降序排列,制成用药序列表。其中甘草、当归、熟地黄、茯苓、陈皮、芍药、人参、白术、干姜、泽泻、山药等药选用频率较高,尤以甘草、当归、熟地黄、茯苓为最。
为体现新方八阵选药特点,同时列出《伤寒论》方药与《方剂学》方药前60味药用药序列。首先,可见三类药选用频率最大者均为甘草,而熟地黄于新方八阵排第3位,至《方剂学》则降为22位。其次,干姜、附子等温阳药,在新方八阵排序靠前,而在《方剂学》则延后甚多;又,黄芩、黄连、大黄、栀子、生地、麦冬、知母等清热养阴药,在《方剂学》排序则较新方八阵提前显著;至补肾药如杜仲、牛膝、枸杞、山茱萸等,《方剂学》排序更远远落后于新方八阵。新方八阵前30味药中,温热药24味,占比80%;《伤寒论》中,温热药18味,占比60%;《方剂学》中,温热药18味,占比60%。
常用药甄选:方剂计量学设计常用药甄选方法,在用药频数序列中,从第1味药开始,至累计药次大于总计药次70%之药为止的药物,称为常用药。计算结果显示,从甘草、当归、熟地开始至知母等45味药为新方八阵常用药。
2.有关新方八阵方药配伍分析结果
方均用药味数:分析结果可见,统计新方八阵141首方剂,其方均用药味数为6.5味/方。同时列出《伤寒论》及后世4家方剂与之比较,显见新方八阵之用药简约,最接近《伤寒论》方剂。
用药剂量分析:用药剂量乃识别方剂配伍之基本条件,但原始剂量受药物质地制约,不能真正体现剂量之对比关系。故须将方中各药之实际药量转换为相对药量,然后据以分辨其君臣佐使职分。测算结果可见,新方八阵单味药量均值仅次于《伤寒论》与《医学衷中参西录》而极变异系数、主药突出指数均为最大。将新方八阵等6家方药之方剂计量学6项指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显示《伤寒论》方独居一类,后世5家共为一类。再做细分,则后世5家又分为3类,新方八阵与《临证指南医案》合为一类,医宗金鉴妇科与蒲辅周方药合为一类,《医学衷中参西录》独成一类。
方剂君药分析:曾订立方剂君药判别方法,若不考虑臣药之左右,则君药可由相对剂量判断,即方中最大相对剂量者为君药。统计新方八阵汤剂58首,其中方中两味药相对剂量相同者3首,为之设2味君药,结果可见举干姜、泽泻、熟地黄三药为君药者最多,其次,柴胡、人参、肉桂、半夏、厚朴、麦冬等亦常选做君药。全部君药中,属温热性之药达13味,运用频数凡40次,占总频数之65.57%。
凝固药组分析:将新方八阵45味常用药,依其在141首方剂中之运用关系加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新方八阵常用45味药可分为四类:其一为理气调中降气化湿药,包括三组药对,即青皮—山楂、柴胡—生姜、陈皮—半夏;两组药仨,即木香—乌药—丁香、茯苓—泽泻—厚朴。其二为清热养阴泻火解毒药,包括一组药对,即麦冬—石膏;两组药仨,即黄柏—知母—牛膝、黄芩—生地—芍药;一组药发,即木通—栀子—石斛—枳壳;另有两味单药,即荆芥、连翘。其三为益气健脾宁心养神药,包括一组药对,即人参—白术;两组药仨,即干姜—白扁豆—甘草、茯苓—酸枣仁—五味子。其四为补肾温阳滋阴养血药,包括一组药对,即肉桂—附子;一组药仨,即当归—川芎—何首乌;一组药伍,即枸杞—山茱萸—杜仲—熟地—山药;另有一味单药,即菟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