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结

五、小结

汪廷珍因为景岳方治时疫无效,将张景岳视为“下士”,代表了清代部分士大夫、医家对张氏的看法,但这并不影响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著作的重要价值,与其矫枉过正的温补学说影响相比,依然瑕不掩瑜。张景岳在世人眼中从“上士”到“下士”,可以说是其学说被后世医家运用不当的结果,因为真理是有条件的,是以特定的自然、社会,乃至病人的具体病情的变化为转移的,不仅张景岳的温补学说如此,即便是仲景之六经辨证在清代特定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中,也得到了温病学派的有益补充。当时情况诚如汪廷珍所言:“我朝治洽学明,人才辈出。”以六经、温补等学术观点治疗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温热类疾病,恰似“御风以絺,指鹿为马”,清代医家通过医疗实践,对前人的学术观点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故而,张景岳由“上士”变为“下士”体现的恰是中医学术史不断补偏救弊、突破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辩证看待张景岳名声的起落,即必须要认可张景岳学术思想的精华部分,也要结合具体临床问题具体分析。张景岳的学术思想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否则就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作者1、2均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作者2为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