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急性病证颇具创见
内科急危重证的诊治,从《内经》始,历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方》等,张景岳更有继承和发挥。在《景岳全书》中,把伤寒厥逆、伤寒下利、伤寒腹痛、伤寒衄血、温疫热毒、温疫大头瘟、霍乱、时毒、斑疹丹毒、痢疾、暑等列入外感热病急证中,头痛、面痛、喘促、呕吐、心腹病、泄泻、血症、秘结、关格、癃闭、厥逆等列入内伤杂病急证中,并分别加以论述。
张氏对“中风(卒中)一证”,认为实为“非证”。他认为:“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说明该病证之病机为内伤杂病,并非中于外风。
张氏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疾病,对煤气中毒也有所认识,谓“京师之煤,气性尤烈,故每熏人至死,岁岁有之。而人不能避者,无他,亦以用之不得其法耳。夫京师地寒,房屋用纸密糊,人睡火炕,煤多热于室内。惟其房之最小而最密者最善害人……但于顶槅开留一窍,或于窗纸揭开数楞,则其自透去,不能下满,乃可无虑矣”。足见张氏对煤气中毒原因的分析和预防措施,与当今的情况十分相似。
情志刺激过极过激可导致诸多急证。在对“郁证”的论述中,张氏认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思则气结,结于心而伤于脾也,及其既甚,则上连肺胃而为咳喘,为失血,为膈噎,为呕吐……”。对呕吐一词,应“最当详辨”,“或暴伤寒凉,或暴伤饮食,或因胃火上冲,或因肝气内逆,或以痰饮水气聚于胸中,或以表邪传里聚于少阴阳明之间,皆有呕证……”。对于心腹痛证,他不闻于前人之“痛则不通”概为实证之说,指出亦有因虚致痛者,不可循“痛随利减”之古法而妄加泻利。对厥逆证,指出此系危证,认为有因寒致厥者,有因热致厥者,有因痰致厥者;还提出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还提出过度饮酒的“酒厥之证”,证发“全似中风,轻者犹自知人,重者卒尔晕倒,忽然昏愦……”,为“湿热上壅之证”。或见暴脱,或见动血,皆因纵竭情欲时致,为“色厥”。然诸厥逆之总病机,皆为“气血败乱”。
急证成因之一的饮食诸毒,张氏亦做了评述,认为“夏月饮食过宿者即有毒”“禽兽自死者俱有毒”“泽中死水有毒”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