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阴中求阳温补说

张景岳阴中求阳温补说

陈永灿

浙派中医中有部分主张温补治病的医家,后世把他们归属为“温补学派”。温补学派以研究脾肾和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和病理变化为中心内容,以温养补虚、善用甘温为治疗特点,又称“肾命学派”。温补学派中颇为著名的有张景岳、赵献可、高鼓峰和冯兆张,其中:赵献可为明末医家,浙江宁波(鄞县)人,著有《医贯》;高鼓峰为明末清初医家,也是浙江宁波(鄞县)人,著有《医家心法》和《四明医案》;冯兆张为清代医家,浙江嘉兴(海盐)人,著有《冯氏锦囊秘录》;而张景岳无疑是具有典型性的代表医家。

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代著名医学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著有《类经》《类经附翼》《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

张景岳治学谨严,习医“慎敬”,是温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受薛立斋、李东垣、许叔微等医家的影响较大,亦可能与其早年的老师金英擅长大补元气之法有关。张景岳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颇合《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之旨。治疗上注重补养精血,推熟地当归之品;讲究阴阳互根,创左归右归之剂;主张温补脾肾,究阴中求阳之法。

从时代背景来看,张景岳主用温补治病也有其历史原因。金元之后,河间、丹溪、子和之学流传甚广,重视寒凉攻下,滋阴降火,虽然纠正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滥用温燥之风气,但也有医家不得要领,难师其法,用药不辨寒热,动辄苦寒攻伐,因此形成苦寒之时弊。如张景岳《景岳全书》说:“自河间主火之说行,而丹溪以寒苦为补阴,举世宗之,莫能禁止。……此后如王节斋、戴元礼辈则祖述相传,遍及海内。凡今之医流则无非刘朱之源……自金元以来,为当世所宗范者,无如河间丹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