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之一——完善的理论体系
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需要三大块理论支撑——元理论、本体理论、操作层面的理论。景岳中医药文化起源于明末名医张景岳的学术理论体系,流传于绍兴全境,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张景岳医学思想体系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学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形态中最具哲学性的思想体系,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的理学构建了新的以“太极”为核心、理气相随的哲学形态,吸收了当时高度发达的自然科学成果。张景岳的医学思想深深植根于理学思想,他运用理学家的观念对《黄帝内经》做了全新的诠释,著有《类经》等书。《类经》成为后世医家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的范本。张景岳是精通《易经》的人,中医里面有句话,叫“医易同源”,这个观点就是张景岳明确提出来的。张景岳博览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的国学功底深厚;他深知阴阳互根的理论,阴阳是互相转化的,是互根的,一个方面的生发,是以另一个方面的发展为基础的。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系统观,它很恰当地解释了矛盾对立双方的依存关系。所以,中医认为阳气不足,会导致阴气不足,而阴气不足,也会导致阳气不足。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物质基础的不足,一定会导致功能的不足,好比油灯里的油少了,那么火苗燃烧的时间也一定会少。可以说,宋明的程朱理学是景岳中医药文化的元理论。
那么其本体理论是什么呢?首推《类经》。它对《黄帝内经》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分类编述和注释,分摄生、阴阳、运气、会通等十二大类。张景岳思路开阔,对《黄帝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浏览甚广。《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见新鲜,编次上有特色,学术价值非常高。清宫太医院里就是用《类经》来做教材。其次是中医巨著《景岳全书》。其按照“入、道、须、从、性、理、明、心、必、贯、天、人、谟、烈、圣、贤、大、德、图、书、宇、宙、长、春”二十四个字来分集,里面的方剂全部是按照兵法来分类的,比如新方八阵、古方八阵,每八个阵都是按照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排列的。这种用药的方法好比把疾病当作一个敌人,然后思考用药的对策,这是常见的思路,但是把方剂这么排列的,从古至今只有张景岳一人,他之所以能做到,除了知识结构,还有一点是别人都自叹不如的,就是他上过战场,深通兵法。
《景岳全书》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全书,张景岳把自己研究过的病都仔细地论述了一遍,各科齐全,叙述有条理,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临床书。张景岳极其擅长中医诊断,在诊断上下了大工夫,他总结了很多诊断方面的经验,都是现在中医诊断学里的重要内容。中医看病,讲究的是望、闻、问、切。其中的望就是望诊,看体表的情况来判断疾病;闻以前是听,古时候的医家很重视声音,认为声音可以反映出疾病的状态,现在闻又加上了闻气味的内容;而问就是问诊了;切就是切脉,古人把切放在四诊的最后,是提示各位医生要四诊合参,不要单靠号脉。张景岳总结的十问,总的口诀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对于这里面的每个类别,张景岳都总结出了判断的经验,所以很是实用,可以说是临床操作层面的理论。
在整个中医理论发展史中,张景岳的医学思想体系具有重要地位,代表着中医理论新的发展阶段。他以温补为主的思想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进步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进一步完善了气一元论,补充并发展了阳不足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火命门说,对后世养生思想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