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

二、《景岳全书》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

从《景岳全书》载治胃脘痛的131首方剂中,可以找出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用药频次不小于10次的药物有:肉桂、黄连、橘红、神曲、苍术、藿香、香附、制附子、青皮。用药频次不小于20次的药物有:木香、生姜、丁香、砂仁、厚朴、半夏、干姜、茯苓。用药频次不小于50次的药物有:白术、陈皮、人参、甘草(70次)。用药频次小于10次的药物有:黑丑、阿魏、巴霜、白螺蛳壳(海蛤壳)、白蜜、白檀香、白芷、柴胡、炒半夏、川乌、抚芎(川芎)、附子、干饧糟、甘松、甘蔗汁、葛花、谷芽、诃子肉、胡椒、滑石、黄秫、米姜、黄连、翘莲肉、白茅根、木通、蓬术(莪术)、朴硝、白芥子、大腹皮、荔枝核、生韭、石斛、熟地黄、通草、细榧肉、香薷、杏仁、益智仁、薏苡仁、远志、酸枣仁、知母、竹茹、食盐各1次;石膏、栀子、黄柏、桔梗、萝卜子、南星、炮姜、肉豆蔻、胶饴、使君子、柿蒂、乌梅、皂角、紫苏、石莲肉各2次;扁豆、草果、木瓜、细辛草、豆蔻、大黄、桂枝、黄芩、山药、小茴香、猪苓、沉香、高良姜、乌药、黄芪、枳壳、大枣、槟榔、枳实、白豆蔻、山楂、泽泻、白芍药、当归、麦芽、吴茱萸各3-8次。

按药物功效统计,结果依次为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消食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收涩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驱虫药、安神药、止血药、祛风湿药、涌吐药。按药物归经依次为肝胆经心、小肠脾胃经肺、大肠经肾、膀胱经心包三焦。按药性依次为热、温、平、凉、寒。按五味依次为酸、苦、甘、辛、咸。从中体现了“治脾者,宜从温养”“脾胃为水谷之海,均为五脏六腑之本”的主张,“病由中焦,则当以脾胃为主,宜参、芪、白术、干姜、甘草之属主之”,治此者必宜以健脾养胃为主,治痛之要皆当以理气为主,体现了以“通”为用的理论主张。

综上所述,《景岳全书》治疗胃脘痛有以下几个特点:(1)其治则治法以扶正补虚、温补脾胃为主,辅以理气健脾、疏肝和胃。药用甘温甘平化湿渗湿之品。(2)善于调整阴阳。治疗胃脘痛多用温补药物的同时,擅用补阴药物,偏于甘温补阴,如熟地黄、当归。偏于甘平养阴,如山药、酸枣仁。甘寒补阴如白芍、石斛。“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扶阳不忘补阴,补阴不离扶阳。阴阳并调,使肝血得盈,脾土得健,胃腑得荣。”(3)治法灵活,补中有泻。张景岳认为,胃脘痛与肝、脾、胃三脏关系密切,治疗以温补为主,辅以理气和胃之法,药味多为辛甘入肝胆、脾胃经的药物,阴阳并调,补泻兼施。对胃脘痛中其他脏腑出现的表里、寒热、虚实等症候,施以灵活的对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