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经》

一、《类经》

景岳中年以后著书立说,其著作首推《类经》。他认为《黄帝内经》是医学经典,学医者必须精通。医者若置《灵枢》《素问》于罔闻,势必“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然而《内经》文字古奥难懂,唐以来的注家虽多,但遗漏处也不少。因此张景岳遍览各家著作,精研《内经》注解,将经文按照自己的见解重新编排,分成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共三百九十条,三十二卷。由于他把《素问》和《灵枢》两经合而为一、分类编注,故而此书名为《类经》。此外,还附有《类经图翼》十一卷、《类经附翼》四卷,以佐诠释。景岳为注释《内经》耗费大量的心血,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取得的成就亦斐然。黄宗羲评价《类经》“综核百家,剖析微义”“明岐黄之学,有王冰之所未尽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此书“虽不免割裂古书,而条理井然,易于寻览,其注亦颇有发明”。

《类经》成书于明天启四年(1624),有自刻本行世。书首有叶秉敬序云:“余自江右参藩归家十余年,而景岳亦自长安归家,特从会稽过谷水,见余于峥嵘山下,曰:类经成矣。……余获此编,大喜大快,冀速其传,遂为序之而赞其刻之。”《类经》刊刻之后备受世人推崇,遂有明金阊童涌泉本为代表的各种后印本行世。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以明金阊童涌泉本为底本的各种重刻本,主要有嘉庆四年(1799)金阊萃英堂刻本、道光二十年(1840)宏道堂刻本等。值得注意的是,初刻本前有《内经》原目,后印本及其清代翻刻本皆无。绍兴图书馆所藏《类经》,皆为清刻本。第一种清刻本存《类经》八卷(卷21—28),3册。框高20.7厘米,宽15.5厘米,半页8行18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版心上题书名、卷数,鱼尾下题类次。第二种清刻本存十八卷(《类经》4—5、22—25、30—32,《图翼》3—11),9册。框高13.5厘米,宽10.2厘米,《类经》半页8行18字,《图翼》半页9行19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经比对,这两种清刻本《类经》避讳、不讳之处都非常一致。卷二十二页八“弦”不缺笔,卷二十三页十五“玄”缺笔,说明“玄”字有时避讳有时不讳。卷二十五页三十三“历”字不避讳。《图翼》卷六页五“玄”“弘”皆避讳。可见《类经》清刻本避帝讳不是非常严格,单从避讳无法判定版本的具体年代。第三种清刻本存《类经附翼》四卷全,1册。框高13.4厘米,宽10.0厘米,半页9行19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行款与第二种清刻本相同,开本亦接近。《类经附翼》卷一卷端钤有“培兰书塾珍藏”印章,印主疑为越人,然具体不详。

将本馆藏三种清刻本《类经》与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天启四年刻本、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清嘉庆四年金阊萃英堂刻本的书影进行比较,《类经》三十二卷的文字内容一般没有明显出入,而《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则因每卷前、卷中穿插许多图像注文,在翻刻过程中难以做到完全复制原本,出现一些异同变化。比如明天启四年刻本、清嘉庆四年刻本《类经图翼》卷三卷端皆有《十二经藏府图》,而本馆藏清刻本却题为“十二经络藏府”,不知是别有所本,抑或翻印有误。又明天启四年刻本、清嘉庆四年刻本《类经附翼》卷一卷端《河图》下附注文7行,每行6字,而本馆藏清刻本《河图》下附注文11行,每行4字,版式已做过调整。从图像特征来看,各种刻本之间的差异更是一目了然。以《类经图翼》卷三页二至三所附《仰人骨度部位图》《伏人骨度部位图》为例,明天启四年刻本与清嘉庆四年刻本可以称得上形似,人物体形丰满粗壮,本馆藏清刻本绘制的人体画像身长瘦削,风格迥然不同。综合考察,清代嘉庆四年刻本较本馆藏本更接近明刻本,本馆藏清刻本应为清中晚期所翻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