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筋骨病的中医认识

二、慢性筋骨病的中医认识

慢性筋骨病主要包括筋伤和骨病。《灵枢》曰:“诸筋者,皆属于节。所有屈伸行动,皆筋为之。”

筋病以影响四肢关节活动为主。《素问·脉要精微论》曰“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可见骨病以内在髓府衰败和外力损伤所致的骨骼与关节病变为主。其在病理上多累及气血、肝肾,损及经络,痰、浊、瘀三者是其主要的病理产物,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特点。《景岳全书》曰:“凡病腰痛者,多由真阴不足,最宜以培补肾气为主。”在该病发展过程中,肾虚是重要的本虚病因。

临床上五十岁以后是该病高发期,脊柱与骨关节退变导致形态学改变,进一步刺激或压迫邻近的血管、神经、脊髓等结构,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此与中医之“痹病”相类似。张氏认为:“盖风者善行数变,故其为痹则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是为行痹,此阳邪也。……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而为痛,是为痛痹,此阴邪也。……以血气受湿而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著不移,是为著痹,亦阴邪也。”从阴阳之邪辨痹病之不同。然五十岁正值人之中年,肝肾亏虚,肝虚则筋脉失其濡养,筋脉拘挛或弛缓;肾虚不能主骨,骨髓失养而脆弱,或增生异常;筋肉荣养匮乏,无力护骨养髓,约束筋骨,稍有不慎,或气血壅滞,或磨损严重,疼痛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