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中四维说”谈张介宾对熟地的运用
赵 艳
“药中四维说”见于《景岳全书·本草正上·附子》:“夫人参、熟地、附子、大黄,实乃药中之四维,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
张景岳认为,“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人参和熟地就像太平盛世的丞相、宰相一样,在你身体比较协调的时候,可以稍微用一些;“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附子和大黄就像将军斩关夺将,在急需要回阳救逆的时候,一定要用。所以景岳提出“兵不可久用,故良将用于暂;乱不可忘治,故良相不可缺”。
景岳用人参,在新方八阵中见于大补元煎等10首方,在热阵中,有四味回阳饮等12首方被使用,大都用为君药。对气虚、阳虚、精虚、血虚所治各诊,用其统领诸药以固脱回阳,御邪匡正。在散阵中有四柴胡饮、大温中饮2首方用人参,发挥“补助元气,始显脱散元气之功”。在固阵中有秘元煎等3首方,皆有人参组合,主治脏虚,以愈遗精带浊诸病。在因阵中,有胎元饮、六气煎等6首方,都用人参协助妇女安胎;并痘诊虚陷等症。所以,景岳心得经验之“新方”186首,用人参者仅有33首方,主要集中在补阵和热阵;51首方中就有22首方用了人参,可见温补之剂用人参,即所谓的“良相不可缺”。
景岳用熟地,在新方八阵补阵中有22方用之,尚有3方是在加减项内应用。热阵中有7方用之,因阵中有12方用之。除攻阵缺如,用熟地(生地除外)者计50方。在补阵、热阵54方中有32方用熟地,使用率最高。熟地合人参、山茱萸等味组成大补元煎,则就本培元,气精两溢;用于回阳饮协参、附挽阴阳之将脱。用于逍遥饮则领归、芍、茯神、远志养心血,滋心脾,以溉冲任。用于温中饮则合柴、麻、姜、桂温里阳以散邪。熟地在各方中,或育阴使阳有所恋,或填精使气有所归,左右逢源,用无不利。
景岳用附子,谓其善走诸经,能除表里沉寒,暖五脏,回阳气,引火归元,制伏虚热,所以但凡是除寒之热方一定要倚重附子,也就是说乱世必须要用良将之性的药物。景岳认为附子性悍,必得人参、熟地、炙甘草之类制其刚而济其勇,尤当用于阳气将去未去之际。治疗阴阳将脱等症的六味回阳饮,即刚柔相济之范例。热阵中用附子9首,补阵和因阵用附子各2首,攻阵中只有1首用附子。以温里回阳用之最多。
景岳用大黄,谓其“夺土郁壅滞,破积聚坚症”。用大黄的方法十分讲究,“欲速则生用,汤泡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大黄的重要性也有很多的论述,“气虚同以人参,如黄龙汤;血虚同以当归,如玉烛散;佐以甘草、桔梗,可缓其行;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锐”。但在新方八阵中,仅百顺丸和肠痈秘方内含大黄,所以它仍然是偶作使用,是乱世之良将。虽然大黄是四维之一维,但确实不能和人参、熟地相比,甚至不能和附子相提并论。张景岳尤其重用熟地,所以有“张熟地”之称。
张景岳对于熟地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特色之一是扩大了熟地黄的适应症,但凡真阴亏损所致的各类疾病,譬如肺阴虚所导致的喉痹,咳嗽、气喘属真阴亏虚的,阴虚便秘、狂躁扑地属真阴亏损的,都可以运用熟地进行治疗。
特色之二是总结了熟地的特性,可归纳为四个特性:一是有守聚之功,能够聚阴虚神散,可治阴虚心神涣散的症候;二是有重降之功,能降阴虚火升,可治阴虚狂躁、虚火上炎等症候;三是有镇静之功,能镇阴虚躁动之象;四是有肝缓之功,能缓阴虚刚急之症。
特色之三是配伍灵活,熟地可以和很多类型药物配伍。例一:熟地和人参相配,大补元气,所以一形一气,一阴一阳可以互主生成。例二:熟地和升麻、柴胡相配,具有更好的发散作用。例三:熟地和肉桂、附子配合使用,可以回阳救逆。例四:熟地和人参、黄芪相配,具有入气分的作用。例五:熟地和当归、芍药相配,具有入血分的作用。所以张景岳的配伍非常灵活,而且组方也是非常有特色的。曾经有人提到他在6味和8味的基础之上,通过加减变化,至少有5种类方出现,如左右归系列:左归丸、左归饮、右归丸、右归饮。又如大补元煎等,是基于6味或者8味的基础之上加减而来的。
特色之四是妙悟阴阳。景岳对阴阳学说的深刻认识在中医学领域是非常具有真知灼见的。景岳喜欢又善于使用熟地,这和他对阴阳真谛的领悟有关。他提出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思想,“善补阳者能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能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景岳认为阴精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阳化气,阴成形,治病应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经过长期临床验证,景岳得出熟地是“益真阴、补肾中元气”之佳品,为研究运用熟地提供了临床思路。景岳创制了壮水之剂和益火之剂,阐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在左右归系列中也可以说无不倚重于熟地。
重用熟地病例医案一:重用熟地治泄泻。
李某,女,63岁。患者腹泻不止3日,日达20余次。泻下水样,呈脱水之势。经服多种中西药物,但泻下未停。急以输液以解脱水之危,但腹泻未停。气虚液脱,精神萎靡不振,气短懒言声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观前医所用方,多为参苓白术散、葛根芩连汤之类,症情依然。
此乃暴泻夺津伤血,血亏难以载气,气又随津而脱。气虚渐衰,更无力固摄而泻下难挽。治当以扶正固精益气为主。
处方:党参15g,茯苓10g,炒山药18g,黄连5g,熟地5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温服。2日后,患者复诊,言1剂后腹泻已轻,2剂后大便渐有序,日2~3次。后改六君子汤加减,调理旬日而愈。
此案泻下日久,津液暴脱,气随液而脱,已成危候。“熟地黄,凡津枯血少、脱汗失精及大脱血后,产后血虚未复等症,大剂频投,其功甚伟。”此例暴泻滑脱,津血大失,与文中脱汗失精、大脱血病异而证同,故重用熟地起沉疴。
重用熟地病例医案二:重用熟地治癃闭。
关某,女,75岁。患者1月前卒患中风,昏迷,偏瘫,二便失禁。经抢救后,神志恢复,刻下言语不利,左侧肢体瘫痪。近1周来,小溲量少不利,渐至涓滴全无。导尿不慎,引发尿路感染。西医治疗无功,转邀中医救治。形体瘦小,言语謇涩,左下肢稍能抬动,上肢拘挛,功能丧失。伴神萎气短,心悸不安,口燥咽干,欲饮而不敢饮,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如羊屎,小溲不通。舌质光红、无苔,脉沉细无力,时现微数。此为阴虚癃闭重证。
处方:熟地120g,党参24g,白芍18g,甘草9g。水煎服。1剂即知,2剂溲通,续服2剂,小便复常。
重用熟地病例医案三:重用熟地治胃痛。
刘某,男,79岁。患者饥饿腹痛已8年,曾于西医院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数年来疼痛不断发作。近2个月来每日下午5时至晚9时疼痛发作,常于夜半疼醒,得食则痛减。患者面色萎黄,舌质淡,苔少,脉细弱。
处方:熟地40g,炒白术30g,延胡索20g,白及20g,甘草12g。服药5天后疼痛减轻,上腹自觉舒适,继服1月余诸症皆缓,饮食增加。
重用熟地病例医案四:重用熟地治咳喘。
吴某,男,72岁。患者咳喘反复发作10年余,近因感冒发热引发咳喘加剧,诊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肺气肿。有冠心病、心梗病史。经抗生素治疗1周,发热已退,咳喘不减,又服清肺化痰中药6剂,仍喘促憋气,胸中如窒,夜不得平卧,咳嗽痰多,咯之不爽,每日晨时咳剧,咯出大量黏痰后,胸中闷憋暂缓。劳则喘憋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胖嫩,边见齿痕,色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无力。
此属肺肾两虚,阴虚阳弱,气化不行,水泛为痰,上凌于肺,收摄无力,气不归根。治宜补肾气,固下元,纳气归根,肃肺涤痰,止咳平喘。
处方:熟地黄30克,当归15克,淫羊藿15克,肉苁蓉15克,苏子12克,葶苈子12克,白术10克,芡实10克,五味子10克,沉香6克,沙参15克,麦门冬12克,丹参12克,浙贝母10克。水煎服。服药12剂咳喘缓解,守方调治1月,咳喘已止,更以金匮肾气丸善后。
本案见喘憋气闭,痰多壅盛,苔白腻,状似痰浊壅盛之实证,实为肾虚不能主水,气化无权,水饮上泛所致。施以理肺燥湿化痰之剂无效,必以补肾助气化、消痰、纳气为治。
临证时,肾虚咳喘,咯痰量多,舌苔白腻或厚如积粉之假象并不鲜见,尤以腻苔多是因痰饮浊气,随喘息之气上逆于舌而成,然医者极易为其假苔所惑,而不能专于培补肾气,更惧熟地之滋腻。虚喘辨治切记去伪存真,勿伤真元。
重用熟地病例医案五:重用熟地治阳痿。
陈某,男,50岁。患者因壮年时房事太过,随年龄增长而常感力不从心,加之房事常不举,故屡服春药以维持房事,48岁后完全不举,服中西药未效。诊见体形消瘦,面白无华,舌淡苔滑,脉细无力。
证属阴阳两亏,精气不足,予益肾填精,滋阴壮阳法。
处方:熟地120g,淫羊藿30g,山药、山萸肉、当归、茯苓、枸杞子、菟丝子各15g,肉苁蓉、锁阳、巴戟天、人参、炒枣仁各12g,鹿茸、天冬各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药期间禁房事。药后晨醒阴茎有勃起现象。按前方续服1剂,药后阳事能举,精神振作,后改汤为丸,每日服3次,以巩固疗效。
重用熟地病例医案六:重用熟地治心悸。
陈某,男,52岁。患者于半年前因病毒性心肌炎入院,痊愈后常感阵发性心悸,胸闷气短,心前区隐痛,劳累后加剧。诊见体形肥胖,面色苍黄,舌质淡红,苔薄,舌下静脉瘀滞,脉细结。证属气血不足,心脉痹阻。
处方:熟地45g,五味子25g,丹参15g,川芎10g,瓜蒌10g,三七粉3克(冲服)。连服7剂后,心悸气短胸闷均减轻,但仍时感心前区隐痛。原方去瓜蒌、丹参,加青皮、元胡各9g,连服1月,诸症皆缓。
心悸多为心血不足、气血两亏、心失所养或心脉痹阻所致。气血不足乃是本病之源,补血益气、养心复脉,则是本病的主要治法。
熟地,《珍珠囊》论其“补气血,滋肾水,益真阴”,《本草纲目》认为其有填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等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亦显示,熟地含有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A等有益成分,可促使组织复新,恢复激素的正常功能。实验表明,熟地浸膏对离体蛙心有显著兴奋作用,对衰弱心脏的作用尤为明显。
(作者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