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的学术贡献
2025年08月10日
二、张景岳的学术贡献
张景岳早年崇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说,后私淑温补学派薛己,中年后受张元素影响,转而“医法东垣、立斋”,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成为温补派主要人物之一。在诊断治疗思想上,强调辨证论治、辨证求本。提出二纲六变之说,对中医辨证施治的流程进行了规范,使辨证施治作为临床医学的核心理念和特色方法更加突显,至今仍在发扬光大。
张景岳撰《类经》《景岳全书》《质疑录》等著作,尤其是《景岳全书》,共有64卷,集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所载临证所需、理法方药一应俱全,在我国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何时希称张景岳为“仲景以后,千古一人”的杰出医家。张景岳提出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的著名论断。临证喜用熟地,谓其为“精血形质中第一品纯厚之药”。《本草正》中专论熟地,多达千字。由于他善用熟地,因此世人送他“张熟地”“熟地先生”的美誉。
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并在其医学著述和医疗实践中得到充分反映。治疗虚损颇为独到。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8年4月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100首古方中,就有8首出自《景岳全书》,即桑白皮汤、金水六君煎、暖肝煎、玉女煎、保阴煎、化肝煎、济川煎和固阴煎。另外,耳熟能详的如大补元煎、左归丸(饮)、右归丸(饮)、柴胡疏肝散、麻仁丸、五福饮等,也是张景岳所创新方,均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