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反胃,实为二病

一、噎膈反胃,实为二病

在中医古籍文献中,噎膈常以噎、膈、鬲、隔、噎气、噎证、噎症、膈中、隔塞、鬲咽、嗌塞、塞噎、噎膈、噎塞、咽塞、膈噎、膈气、膈塞、噎食、气噎、食噎、膈食、隔食、膈病、膈证、膈症、五噎、五膈、十膈等字眼出现。“噎膈”首次并称是在宋代《严氏济生方》中。反胃,在古代也称“胃反”“翻胃”。反胃含义首见于《金匮要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称,“霍乱有三名,一名胃反”,认为反胃乃霍乱别名。在朱丹溪之前,噎膈反胃一直作为两个单独的病名来区分对待。清代尤在泾《医学读书记》云:“噎膈、反胃,自是二病,世医每连称而并举之者,丹溪实作之俑也。”

金元时期,朱丹溪在其《丹溪手镜》中提出:“膈噎,即翻胃也,噎病也。”《丹溪治法心要》曰:“翻胃,即膈噎也。”自此,噎膈、反胃混作一谈。明代《医方考》曰:“近代医籍,翻胃、噎膈,混作一证。”对此观点,张景岳明确提出,噎膈、反胃实为二病。张景岳先在概念上对噎膈、反胃加以区分。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曰噎膈;食犹能入,入而反出,曰反胃。接着从症状、病位、治法上加以区分,反胃病多能食,而噎膈不能食;噎膈之病,多病于胸臆上焦,反胃多病于中下二焦;在临床治疗上,噎膈宜调养心脾以舒结气,反胃宜益火之源之助化功。

噎膈反胃,实为二病。清代多数学者和医家都认同景岳这一观点。清代尤在泾曰:“二者病本不同,治法亦异,不可不辨。”除尤在泾外,张璐、黄元御、李用粹、吴鞠通、陈修园、徐大椿、张锡纯、黄凯钧等均认为“噎膈”“反胃”为二病。现代教材《中医内科学》也将二者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