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疫论》之“探针”法在新冠肺炎治疗中值得探究
施维群1 陆增生2 李剑霜3 李峰4 施晨沁1
史上先人对疫病之贡献较大的当数《温疫论》了。吴又可继“温病学”的衣钵,创温疫之说,自明末清初,到民国时期,直至今日,对新冠病毒肺炎的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明末清初的传染病学家。经历过1642年的全国瘟疫流行。当时,“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的惨状比比皆是。是时医家,徒以伤寒法治疗,效果甚微。吴又可以亲历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诊治,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近观当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追述2003年的SARS、2007年的H1NI、2009年的H7N9禽流感等疫情,与吴氏所经治的是否类似,但以历史的积淀及他毕生的治疫经验,其首倡的“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传染病学史上应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瘟疫论》诊治的创造性观点对后世的启迪,不言而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