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景岳对温病学的贡献
罗桢敏
明代绍兴医家张景岳,博学多才,熟读经史,通晓百家,精研易理,中年以后专注于医药,辑《类经》《景岳全书》,对中医藏象学说、命门学说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张景岳重视脾肾,善用好用熟地,人称“张熟地”,被推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张氏善用好用柴胡,善治外感温病,对温病学说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未被后人足够重视。目前中医药大学教材《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均未提及张景岳,实为憾事。今不避浅陋,试与各同道共论之。
张景岳把温病归属于广义伤寒中。他把狭义伤寒称为正(真)伤寒,并专列瘟疫、暑病两个章节。张景岳引《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温病即伤寒也。然伤寒有四时之不同,如冬感寒邪而即病者,为真伤寒。其有寒毒内侵而未即病者,必待春温气动,真阴外越,再触寒邪,其病故发……亦犹伤气者遇气则作,伤食者遇食则发。……温病暑病之作,本由冬时寒毒内藏,故之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此寒毒所化,故总谓之伤寒。……瘟疫本即伤寒,无非外邪之病,但染时气而病无少长率相似者,是即瘟疫之谓。……然伤寒瘟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盖冬不藏精则邪气乘虚易入,而饥饿劳倦之流则受伤犹甚,故大荒之后,必有大疫……。”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张氏表达了两个重要含义:1.冬伤于寒的真正致病机理是(受伤)后肾不藏精。阴精亏虚,真阴(虚火)外越,感受外邪发病后,病症易从火化,表现为温热之象,易耗伤津液。2.外邪在发病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外感热病的发生常由受凉、劳倦诱发,这与现实情况相符。
张景岳认为:“凡伤寒瘟疫表证初感,速宜取汗,不可迟也。”还明确指出,“温病暑病之治,宜从凉散”。又说:“盖瘟疫若非表证,则何以必汗而后解。”再明确指出,“热多者,忌温燥之属”,宜用“柴胡、干葛、薄荷凉散之”。并进一步指出,“时热火盛,而表不解者,宜以辛甘凉剂散之;时气皆平,而表不解者,宜以辛甘平剂散之”,“宜平散者,以其但有外证,内无寒热,而且元气无亏也”。由此,张景岳明确提出了温病初起“辛凉解表”与“辛平解表”的治疗大法。
在用药上,他大量运用了柴胡。《景岳全书·本草正》指出: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气味俱轻,升也,阳中之阴。用此者,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入肝,胆,三焦,心胞四经。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疟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引清气上升,升中有散……愚谓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气。张景岳认为柴胡最主要的作用是“散”,在《新方八阵·散阵》18首方剂中有15首用柴胡,创制了诸柴胡饮、柴陈煎、柴芩煎、柴葛煎等。其中正柴胡饮、三柴胡饮、柴陈煎以柴胡配防风、芍药、陈皮等成辛平散剂。一柴胡饮,柴芩煎,柴胡白虎汤等以柴胡配黄芩、生地、栀子、连翘等,凉散外邪,成辛凉解表之方,体现了景岳治温病初起“在卫汗之”的治疗观点。
张景岳运用柴胡的思想在明代流传甚广,影响巨大,以后多数医家也效其法大量运用柴胡,到清初叶天士时已至泛滥之境,以致叶天士为矫枉过正提出“柴胡劫肝阴”之说。《临证指南医案》治伤寒热病竟无一方用柴胡。虽然清代江南名医徐大椿用“杜撰”二字来驳叶氏“柴胡劫肝阴”看法或为偏激,但由此可反证出张景岳的思想对叶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邪热在卫分不解,必传于里。张景岳于热盛于里提出了寒凉清气的法则——“里热者,宜于清降”,“大热之气,必寒以除之,宜抽薪饮、白虎汤、太清饮、黄连解毒汤、玉泉散、三补丸之类主之”。然而,如果邪“在表未散,外虽炽热,内无寒证,正以火不在里,最忌寒凉”,“表邪未解,虽外热如火,而内无热证可据者,不得以温暑之名,执以为热而概用凉药”。早用寒凉,则邪热冰伏不解。此正同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之意。
如果气分邪热累及血分,出现“血气燔灼,大热之候……为烦渴,为狂躁,为斑疹”,景岳认为治须气血两清,“宜玉女煎”。吴鞠通也说:“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故用张景岳气血两治之玉女煎。”对斑疹隐隐,邪热扰乱神明等症,采用透邪煎治疗,使营分邪热向外透发而解,也已体现了“透热转气”的治疗法则。
张景岳说:“凡邪毒不解,则直入阴分,郁而成热,乃致液涸血枯,斑见肌表,此实毒邪固结,营卫俱剧之证也。”又说:“如瘟疫不解,热入血室,舌焦、烦热发斑者,犀角地黄汤。”又进一步指出:“若伤寒(温病)热入血室,吐血斑黄,及血热血燥,不能作汗,而邪不解者,宜《局方》犀角地黄汤。热甚者,宜《良方》犀角地黄汤。若热邪闭结血分,大便不通,而邪不能解者,宜《拔萃》犀角地黄汤。”张景岳说:“血室,亦血分也。”治疗“热者宜凉,瘀者宜行”,明确指出“犀角地黄汤,乃治斑之要药”。此正叶天士提出的“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旨。
张景岳喜欢以蔬果入药以治温病伤津,如“瘟疫热甚而烦渴不宁者,宜雪梨浆时时与之,解渴退火最妙,大胜于益元散”,“若瘟疫头身红赤,肢体热甚,烦躁不能当者,宜用解瘟疫热毒法及内饮雪梨浆,或用井花水调玉泉散”。这种治法风格在叶、薛、吴、王四家都一脉相承。
从以上可见,张景岳对外感热病的治疗已初步形成了卫气营血的辨治思想,并对吴门温病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在张景岳以后,绍兴一带发展起来的绍兴伤寒学派,在外感热病的诊疗中独树一帜,该学派崇尚张景岳辨证识病思想,统称外感百病为伤寒,论治主张寒温一统,清化透邪,临床处方精切,遣药轻灵,疗效确切。以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为其代表,所创蒿芩清胆汤、葱豉桔梗汤、加减葳蕤汤等名方,奠定了俞根初在温病学中的地位。该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何秀山、周伯度、赵睛初、何廉臣、傅嫩园、胡宝书、邵兰荪、曹炳章和徐荣斋等。绍兴伤寒学派完善了温病学体系。
(作者为绍兴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