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学发展创新的贡献

二、对中医学发展创新的贡献

1.对阴阳学说的发展创新

(1)强调“阳常不足,阴本无余”

“阳常不足,阴本无余”是景岳在批评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点的同时,出于纠偏补弊而形成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的本质是强调人体的元气、元精都非有余,都须注意珍惜。

景岳认为“阴以阳为主”。这说明阴气生成和衰败都以阳气功能作用为主导。而在生命过程中,“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阳气”,所以景岳得出了“阳非有余”的结论。他还打了一个比方:“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这是论述真阳的重要性。

景岳又指出:“凡物死生,本由阳气,顾今人之病阴虚者十常八九,又何谓哉?不知此一阴字,正阳气之根也。”真阴本无有余,故其病多为不足。正因为真阴是阳气的根基,所以景岳认为,无论是“阴中之水亏”还是“阴中之火衰”,说到底,都是由于真阴的亏损,即所谓“无水无火……总曰真阴之病”。这是论述真阴的重要性。

既然“阳常不足”,所以要时时维护阳气,慎用寒凉攻伐;既然“阴本无余”,所以必须重视滋补精血。这一认识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重视“阴阳相济”

张景岳在《内经》阴阳理论指导下,深入阐发“阴阳互根”“精气互生”的原理。他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又说:“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将上述治法称之为“阴阳相济之妙法也”。

“阴阳相济”也包括“从阳引阴”和“从阴引阳”。景岳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如求汗于血,生气于精,从阳引阴也;又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细观景岳新方,“散阵”中的“大温中饮”用熟地、当归配麻黄、柴胡是“求汗于血”;“补阵”中的“补阴益气煎”用熟地、山药是“生气于精”;“热阵”中的“镇阴煎”用熟地、牛膝配附子、肉桂是“引火归源”;“补阵”中的“贞元饮”用熟地配当归是“纳气归肾”。

(3)提出“二纲”“六变”辨证大法

《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景岳则把阴阳称为“二纲”,把表里、虚实、寒热称为“六变”,强调阴阳为“医道之纲领”。辨证论治首先要审阴阳“二纲”,“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景岳所谓的“二纲”“六变”,就是后世普遍采用的“八纲辨证”大法。它在辨证论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

2.对命门学说的发展创新

命门之义,《内经》本无,自《难经》提出了“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的论述。后世医家虽以命门与相火并提,但大都无新的发挥。直至明代,张景岳对命门提出比较系统的理论后,始为医家重视,对其功能认识日趋完善,并用以指导临床。

景岳命门学说的内容主要有:①命门的位置。“命门居两肾之中”。景岳同意《难经》“命门真气与肾通”的观点,但不同意“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的说法。②肾与命门的关系。“命门与肾,本同一气”“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即肾与命门不可分割。③命门的属性与功能。命门为“真阴之脏”,命门所藏的元精为“阴中之水”,元精所化的元气为“阴中之火”。正因为命门藏精化气,兼具水火,故景岳称“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若命门亏损,则五脏六腑皆失所恃,而阴阳病变,无所不至”。④命门亏损的治疗。景岳认为“无水无火,皆在命门”,然而“命门与肾,本同一气”,故“治水治火,皆从肾气,此正重在命门”,说明是通过补肾途径来治疗命门水火的不足。他自制的左归丸、右归丸两首新方就是分别治疗真阴不足和元阳亏虚的主方。

景岳的命门学说与他的阴阳论密切相关且不可分割,丰富并发展了中医脏象学说的研究,对临床也有重要指导价值。

3.治病重视扶正

(1)伤寒治法,唯补法“所系尤切”

《景岳全书·伤寒典上》有《伤寒无补法辨》专篇,从理论上批评当时盛行的“伤寒无补法”谬论。景岳说:“伤寒一证,惟元气虚者为最重,虚而不补,何以挽回?”并举自己临床实践证明之:“如万历乙巳岁,都下瘟疫盛行,凡涉年衰及内伤不足者,余即用大温大补兼散之剂,得以全活者数十余人。”他认为“夫伤寒之邪,本皆自外而入,而病有浅深轻重之不同者,亦总由主气之有强弱耳”。“正胜则生,邪胜则死。倘以邪实正虚而不知固本,将何以望其不败乎?矧治虚治实,本自不同,补以治虚,非以治实,何为补住寒邪?补以补中,非以补外,何谓关门赶贼?……故主进一分,则贼退一分,谓之内托,谓之逐邪,又何不可,而顾谓之关门耶?”景岳具体扶正祛邪方法有三。一是“表邪不解,屡散之而汗不出者,中虚无力,阴气不能达也”。对策:“汗生于阴,补阴最能发汗。”二是“内热不解,屡清之而火不退者,阴不足也”。对策:“壮水方能息火。”三是“正不胜邪,病必留连不解”。对策:“实其中气,使正气内强……逼邪外出……所谓温中自有散寒之意。”细化到用药,患者“宜阳者必先于气,宜阴者必先乎精”。而“利于补阴者十之七八,利于补阳者十之二三”“阳以人参为主,而芪、术、升、柴之类可佐之;阴以熟地为主,而茱萸、山药、归、杞之类可佐之。然人参随熟地,则直入三阴;熟地随芪、术,亦上归阳分。但用药当如盘珠,勿若刻舟求剑”。进而又言“药不及病,与不药同,故当随病之重轻以为增减”。最后景岳做了小结,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上述论治经验,来自自己的临床实践,“此余之百战百胜者,所活已多,非谬说也”。二是对治伤寒为什么要强调补法,从脉证角度做了补充性发挥。他说:“试以《伤寒论》观之,曰:阴证得阳脉者生,阳证得阴脉者死。……愚谓阳证阳脉、阴证阳脉者,本为顺证,可以无虑;惟阳证阴脉,则逆候也,为伤寒之最难。……今以余所经验,凡正气虚而感邪者多现阴脉。盖证之阳者,假实也;脉之阴者,真虚也。阳证阴脉,即阴证也。……故余于此证,必舍证从脉,所以十全其九。……夫伤寒之千态万状,只虚实二字足以尽之。一实一虚,则邪正相为胜负,正胜则愈,邪胜则死,死生之要,在虚实间耳。”治伤寒“余所谓切于补者,正在此也”。

(2)治虚证重于补阴

无论外感病、内伤病,只要辨为虚证,景岳均以补阴为要。这是什么道理呢?他回答说:“余及中年,方悟补阴之理。……夫病变非一,何独重阴?有弗达者,必哂为谬,姑再陈之,以见其略。如寒邪中人,本为表证,而汗液之化,必由乎阴也;中风为病,身多偏枯,而筋脉之败,必由乎阴也。虚劳生火,非壮水何以救其燎原?泻泄正阴,非补肾何以固其门户?鼓胀由乎水邪,主水者须求水藏。关格本乎阴虚,欲强阴舍阴不可。此数者,乃疾病中最大之纲领,明者觉之,可因斯而三反矣。”

例如,治疗水亏、火衰的伤寒病人,景岳分别给予补阴益气煎与大温中饮等方,使邪从补血而散;治疗年老体弱者的气虚水肿,他推崇薛立斋的加减《金匮》肾气丸,使气生于精而水饮得解;治疗肾不纳气、呼吸喘促者,主用贞元饮补阴以配阳,纳气归肾。凡此等等,都是景岳治病每以精血为先思想的体现,也是他对中医学临床发展创新的突出贡献。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