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纲辨证

一、八纲辨证

表里辨证,辨病表里、内外、浅深。《景岳全书》有言,“凡初感者,病气未深,脏气未败,但略去其所病之滞,则胃气自安,不难愈也”,此为外感病初期,病位尚浅之表证;“凡脾气稍弱,阳气素不强者,一有所伤,未免即致泄泻,此虽为初病,便当调理元气”,此属脏腑受损、功能失调之里证。张氏亦言“新泻者可治标,久泻者不可治标”,泄泻突发新发者,皆由于口腹,“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无不由于口腹必各有所因,宜察其因而治之”,是辨病位之表里也。

虚实辨证,辨邪正盛衰。“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脾强者,滞去即愈,此强者之宜清宜利,可逐可攻也”,此所谓感受外邪,或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阻滞,邪气盛实,正气不虚,“有余、亢盛、停滞”之实证。“脾弱者,因虚所以易泻,因泻所以愈虚,盖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此正气亏虚,“不足、松弛、衰退”之虚证也。

寒热辨证,辨疾病性质,辨阴阳偏盛偏衰。阴阳二纲,又为归类病症类别的两个纲领,统领其他六纲。书中论及泄泻之因,“惟水火二气足以尽之……不病于寒则病于热”。又言“大都热者多实,虚者多寒”。寒热、虚实四纲关系密切,故相兼论证。“凡实热之证,必其脉盛形强,声音壮亮,食饮裕如,举动轻捷者,此多阳也;虚寒之证,必其脉息无力,形气少神,言语轻微,举动疲倦者,此多阴也。”必察其因,辨其有余不足,才可“治无不愈,而亦不致有误矣”。至于“分利治法”篇中,更是强调寒热虚实,对传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观点进行辨证。“然惟暴注新病者可利,形气强壮者可利,酒湿过度、口腹不慎者可利,实热闭涩者可利,小腹胀满、水道痛急者可利。”此为泄泻初起,邪盛正不虚,形气强壮,可用分利法,使邪从小便去,祛邪治标而止泻。“病久者不可利,阴不足者不可利,脉证多寒者不可利,形虚气弱者不可利,口干非渴而不喜冷者不可利。”此为虚寒之泻,火不足、气不行所致,当扶正以治其本,若误用分利,则伤阴伤气,“愈利愈虚,而速其危者矣”。张景岳对分利进行的寒热虚实的辨证,对当时很多医家一见泄泻便妄投分利的情况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