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胃辨证
2025年08月10日
(一)脾胃辨证
《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故脾胃与泄泻关系最为密切。饮食失节,劳倦过度,久病耗伤,均可使脾胃受损,运化无能,“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合精微而下,则发为泄泻。
“如因泻而神气困倦者,宜养中煎,或温胃饮,或圣术煎,或四君子汤,或五君子煎。”此脾气虚证,气虚推动乏力,故神疲乏力;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肢体肌肉失于充养,故肢体倦怠。“若脾气虚寒兼滞闷者,宜六味异功煎、温胃饮、圣术煎。若脾气虚寒之甚,而饮食减少,神疲气倦,宜参附汤、术附汤、十全大补汤。”此脾阳虚证,有脾气虚和阳虚两类表现,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则纳少、腹胀、腹痛、便溏。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在湿热蕴脾证的症候分析中写道:“饮酒无度,酿成湿热。”而张景岳认为,“酒性本热,酒质则寒,人但知酒有湿热,而不知酒有寒湿也”。如杜天植所言,“酒之为物,湿性最重,伤之者常随人体秉赋强弱不同而从热化寒化。素体阳盛者,从热化而成湿热证;素体阳虚者,从寒化而成寒湿证”。寒湿之邪,极易伤阳,寒湿困脾日久可致脾阳虚;脾阳虚,温煦、运化无权,寒湿内生,亦致寒湿困脾。而阳虚之人好饮酒者,“其证则形容渐羸,饮食渐减,或脉息见弦细,或口体常怯寒,或脐腹常有隐疼,或眩晕常多困倦”,虽说因饮酒而泻,但非当时众多医家以为的湿热,更不能用湿热之说的黄连、干葛清凉分利。证属虚寒,其久而重者,甚至由脾及肾,张氏以自制胃关煎、右归丸等峻补命门方愈。因此饮酒无度所致泄泻,不可以为酒湿热而用清凉,若辨为虚寒,当健脾复脾阳,散寒除湿,以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