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贤合力战疫病

三、名贤合力战疫病

除了越地名医和地方官员,绍兴的一些名贤乡绅,也有着很强的社会公共意识。他们用民间力量,推动与官方的密切合作,奋力赈灾抗疫的历史案例,也留存于文献之中。

在《祁彪佳日记》中,方俞明找到了一个典型实例。文章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嵊县首遭灾荒,此后灾荒在绍兴府各县逐渐蔓延开来,并伴随痢疫盛行,数年不绝。赋闲在家的晚明乡贤祁彪佳,从一开始就以士人的担当,自觉投身到拯救灾民的赈灾抗疫行动中。

这一段情节,在张岱《张子诗秕》收录的《丙子岁大疫祁世培施药救济记之》一诗中,也可以得到印证。诗云:“昨岁残冬天不闭,辟历一声走群厉。夏来疫气填村市,亦效市人欺贫子。灯昏室暗飞蠛蠓,阖家僵卧呼天公。日无薪水夜无箦,梦想不到求药石……”疠疫之凶、灾民之艰,赋役之苛、国势之危,人心之暖、乡情之亲,药石之功、救济之效,皆可以从这首诗中读到。

祁彪佳是明末有名的政治家、戏曲理论家、藏书家。他居家期间,恰逢绍兴连遭灾荒和瘟疫。“那几年,祁彪佳会同当时的绍兴名贤刘宗周、倪元璐、余煌等,带领乡绅王金如、管霞标、王尔吉、王毓蓍、张应鳌等,有序组织有效开展民间募助、赈灾、抗疫等救援活动,设立‘药局’‘病坊’来救助病人。”方俞明告诉记者。

药局就设在当时的光相禅院。祁彪佳与城中10位有名望的医生签署了协议,每天有2位医生当值,每名医生被要求每次连续工作6天。给药者分为痢、疫、疟、泻4种。据说,一个月下来,得到救助的有3000多人。由于病人数量多,祁彪佳和众人又设法筹资续办,直到疫情结束。

关于这些,在《祁彪佳日记》(明崇祯十四年一月二十九日)中,也有一段记载:“予无才无识,敢言救荒之事?惟是采集众论,致之公祖父母……”从中可见,乡贤们在积极行动的同时,还积极与绍兴地方官沟通。民间力量与官方密切合作,成为奋力赈灾抗疫的典型案例。

后来,因为得到了地方官员在财政和精神上的支持,祁彪佳的药局组织也变得更加完善。不仅有一名总理、一名司计、一名司记和一名司药,还开设了2间单独的招待室,将男女病人分开,12名医生取代了10名医生的轮流值班。祁彪佳还带着医生,去探视生病的乡民,足迹遍及绍兴城四周的穷乡深谷。

(作者为绍兴越牛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