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丹溪养阴到景岳温补的六大临证启示
陈明显
浙江人杰地灵,“浙派中医”学术流派纷呈,诸如医经学派、钱塘学派、绍派伤寒、温病学派、永嘉学派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丹溪学派和温补学派。元代医学大家朱丹溪(1281—1358)是“滋阴派”的创始人、金元医学之集大成者,创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六郁论,治病重气血痰郁、滋阴降火。明代杰出医学家张景岳(1563—1640),是“温补派”的代表人物,提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的论点,治病重视元气,喜用熟地和温补方药,被尊为温补派的宗师。
纵观丹溪到景岳的300年间,养阴学说和温补学说可谓共同完善了阴阳学说在治疗学中的应用体系。元朝迄今800年来,从河间寒凉、丹溪养阴纠偏《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温燥,开创寒凉、养阴格局400年,至明代温补学派纠偏滥用寒凉,后世又因用药偏于温补产生新的时弊,直至当今才有阴阳并重并举之格局。可见,梳理丹溪养阴到景岳温补的学说脉络,必能为当今临床诊治提供诸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