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中医药文化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

景岳中医药文化
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申报书

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因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海内外,更有“名医之乡”的美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记载的古今107位中医名家中,越医独占10人,这是景岳中医药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景岳中医药文化由明代张景岳中医理论、临床经验和中药炮制技艺组成。

景岳中医理论由《景岳全书》《类经》等构成。《类经》刊于天启四年(1624),共32卷,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解读《黄帝内经》,并将《黄帝内经》重新调整归类,分摄生、阴阳、运气、会通等十二大类,使中医理论系统化,并对《黄帝内经》原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考注、释义,颇多发挥,自有新见,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类经图翼》中有关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图表,至今仍是研究中医运气理论的重要文献。

《景岳全书》共64卷,成书于崇祯十三年(1640),纵论临床各科疾病的病因、诊断、辨证、治法、选方和用药,对许多疾病的诊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用临证实践做检验,既继承前贤的治疗方法,又结合自己的治疗心得,理论颇多创见,在我国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其学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医诊疗之“百科全书”。

张景岳把易学理论应用于中医学,对望诊、问诊和脉诊有独到的见解,以古方八阵、新方八阵推进方药学的发展。用药精简、善用古方、长于温补是景岳处方用药的显著特色。他在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老年病、养生学等诸多学科上深入研究,创立了很多新方,临床试用,效果甚显,并精进完善形成理论,治疗病种有所拓展,治疗方法自有新意,对当今中医临床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景岳中药炮制技艺始于明代,盛于清末民初,存续发展至今,是浙派中医中药传统炮制工艺的重要代表,是中华传统医药珍贵的文化遗产。景岳中药炮制技艺特征鲜明,选用道地药材,经清炒、麸炒、蒸、煮、烫、煅、制炭、蜜炙、盐炙、姜炙、酒炙等方法遵古炮制。

(1)蒸制有特色:九蒸九制熟地、黄精、何首乌技艺,在继承传统中有所创新。

(2)拌制有特点:麸皮煨肉豆蔻、蛤粉炒阿胶珠技艺,扬长避短,增加药效,减制副作用。

(3)制膏有规范:传承两仪膏制作工艺,制定膏方制作工艺标准,助推传统膏方应用。

景岳中药炮制技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造就了史久香、宋德祥、钱木水等中药炮制名家,如今以钱木水为代表的传承人,继承景岳中药炮制技艺精髓,并进行中药现代化的探索发展,尤其是对张景岳之经典配方、创新剂型有独到的研究,经提取、浓缩、干燥、制粒、填充、包装等工序制作而成优质的中药饮片成品,可谓中药行业的一次革命。

景岳中医药文化孕育了俞根初、何廉臣、曹炳章、王馥原、邵兰荪、胡宝书等名医大家,几经流传,形成了中药采种、古法炮制、中医诊断、经典名方等景岳中医药文化体系。景岳中医药文化以绍兴为核心,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

扫一扫,观看“景岳中医药文化”申遗专题片

近年来,浙江华通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了越城景岳堂国药馆、柯桥景岳堂国药馆和新昌景岳中医院。其下属全资子公司浙江景岳堂药业有限公司创建了绍兴市景岳堂越医文化研究院、绍兴市越医文化研究会、景岳堂中药古法炮制传承室,开展经典名方的挖掘和开发工作,建立师徒模式推进传承,开设越医文化大讲堂,成立景岳堂越医文化讲师团,并多次举办景岳堂经典传承学术论坛、纪念张景岳诞辰455周年等大型活动,还出版了《越医文化研究文集》,以扩大景岳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浙江景岳堂药业有限公司为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其和绍兴市景岳堂越医文化研究院一起被命名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柯桥景岳堂中医门诊部为绍兴市中医药养生示范基地。

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景岳中医药文化,2019—2023年,浙江华通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将设立景岳中医药文化专项基金3300余万元,并建立景岳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积极开展对景岳中医药文化相关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使其不断传承发展,造福于人类。

(本文系“景岳中医药文化”申报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