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宦救灾美名扬

二、名宦救灾美名扬

“古代,由于公共卫生条件的不足,灾和疫常常是前后相随的。”在《元丰类稿》卷十九中,绍兴文史研究者方俞明找到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写的一个名篇——《越州赵公救灾记》。

这篇不足900字的短文,字字实在,句句不虚,讲的就是一次救灾抗疫的经过。那是北宋熙宁八年(1075)的夏天,绍兴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这年9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抃出任越州长官。在百姓遭受饥荒之前,他就下书向属县调查受灾面积、受灾人口、府库钱粮可调拨数、可向富人募集的钱粮数、水利工程可雇用的民工数以及寺庙的存粮数等,做到“胸中有数”。

饥荒开始时,赵抃已经设立了57处赈济所,发给饥民粮食,使之不流亡他乡;为了防止饥民领粮时拥挤造成伤亡,他事先规定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粮,并且每人一次领2天的口粮;并事先警告富人不得囤积居奇,同时又从官仓调集粮食,平价供应……

第二年春天,瘟疫发生。赵抃又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他招募了2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此段史实,在《宋史·赵抃传》也有提及:“乞归,知越州。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

“文中所记的救灾事,称得上中国历史上地方官救灾抗疫教科书式的经典范例。”方俞明说。纵览历代文献,把一次地方官的救灾经过描写得如此生动具体,落实救灾抗疫措施能获得如此显著效果的篇章,此为仅见。而且,赵抃不仅是当时绍兴的最高领导,也是祖上由越州迁入衢州的绍兴人后代,是绍兴人的骄傲。

事实上,在如今的疫情之下,曾巩的这一名篇已然成为“网红”。著名作家马伯庸近日也重温此篇。“仔细揣摩,越觉精妙。这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中最实在的文章之一,甚至是中国古代最实在的文章之一。”马伯庸说,曾巩这篇文章,干净利落,全是实打实的干货。几乎没去渲染旱灾瘟疫的惨痛,也没有长篇累牍地抒情,但从这一句句枯燥的描述中,我们能感受得到一个优秀地方官在灾情中的表现:规划得当,执行得力,策略有方,领导有担当,且充满人性关怀。

此外,明正德五年(1510),王阳明在任江西庐陵知县时也曾有过一段治灾疫的经历。《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八中有一篇《告谕庐陵父老子弟》,讲的就是他以大儒之智慧,应对灾疫的几条措施:第一,提倡家庭自我管理。兴行孝悌,亲念骨肉,侍药送粥,守望相助。搞好家庭卫生,抑制病菌滋生,减少病疫感染。第二,组织官方积极抗疫。官派医生下乡下村,调遣有名望的里甲乡绅在基层调查指导。给贫困而罹患疫病者,送官给之药相疗。第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告谕全县有才能的人出力协助县令开展赈灾抗疫工作,劝谕富人捐资捐物,合力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