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医医籍点评

越医医籍点评

以文

绍兴医家撰写的医籍不但数量众多,且精品迭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选了13位著名医家21种著作,绍兴医家的著作占了7种,它们分别是何廉臣的《增订通俗伤寒论》《感症宝筏》《全国名医验案》《重订广温热论》,曹炳章的《辨舌指南》《增订伪药条辨》,祝味菊的《伤寒质难》。这些都是从数以百计的中医著作中经反复论证、严格筛选出来的,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当时流传较广,社会影响较大,对今天也有指导意义。

越医撰写的医籍数量多、学术观点鲜明,是越医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明证。越医医籍在《内经》、本草、方剂研究方面对中医发展颇有建树。

在《内经》研究方面,明代马莳所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是《素问》《灵枢》最早的合注本。

明代张景岳编撰的《类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条目井然,易于寻览”。《类经》注释《黄帝内经》著述,书中除对原文注释外,又按内容性质的异同,进行了“从类分门”工作,故名《类经》。该书经张氏30年整理研究,发皇古义,颇多真知灼见,是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的一部重要参考书。同年,张氏还编撰《类经图翼》及《类经附翼》,实际上这是张氏研究《黄帝内经》的学术论文集。民国时期杨则民撰写的《内经之哲学的检讨》,提出“《内经》之最高理论维何?曰辩证法观察是也”,杨则民为中医界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内经》的第一人。

在本草研究方面,明代徐彦纯撰《本草发挥》4卷,论述药物气味厚薄、阴阳升降之属性,以及药物君、臣、佐、使、脏腑补泻应用。张景岳著《本草正》2卷,突出药物功用论述,结合临床实践予以发挥。清代姚澜编《本草分经》,书中收录药物以经络为纲,药品为目,每纲分列补、和、攻、散、寒、热六项,以对同一纲不同功用药物详加区分。

在方剂研究上,宋代陈师文、裴宗元等人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进行校正、增订,将其改名为《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代王璆撰《是斋百一选方》,共选成方、单方一千余首。清代王馥原撰《医方简义》,采集各家论方书,结合临证经验分类编撰;清代周子芗辑《经验奇方》,收方123首,所治病种多为常见病及急救。许多越医医籍还成为中医教科书、普及类读物,民国傅嫩园的《运气学讲义》《外科要旨讲义》,王慎轩的《新中国药物学》,杨则民的《内经讲义》《内科学讲义》,徐究仁的《医学通论讲义》,傅炳然的《药物学》,王治华的《药物学讲义》,邢钟翰的《种痘讲义》等成为教科书;何廉臣等人编撰的《绍兴医学会课艺》《绍兴县警察所考取医生试艺选刊》,张若霞的《食物治病新书》《中西合纂实验万病治疗法》,王景贤的《家庭实用良方》,曹炳章的《家庭卫生饮食常识》《痰症膏丸说明书》《鸦片瘾戒除法》等书,是中医普及读物。而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曹炳章的《中国医学大成》,裘吉生的《珍本医书集成》《三三医书》,赵晴初的《存存斋医话》,邵兰荪的《邵兰荪医案》等六本医籍,则成为中医全书、丛书、医话、医案类医籍中的代表作。

(作者为绍兴市景岳堂越医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