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脏同补

(二)五脏同补

景岳五脏同补的理论,源自《内经》有关论述及其五行五藏的观点。

《灵枢·天年篇》中说,“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能久长”“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岐佰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所谓五行五藏,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都包括其他四行。《类经图翼·运气·五行统论》:“五行者,第人皆知五之为五,而不知五者之中,五五二十五,而复有互藏之妙焉。”如:土之互藏,木非土不长,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生,水非土不蓄。万物生成,无不赖土,而五行之中,一无土之不可也。

景岳五行五藏的观点,将五行与阴阳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力,质非气不行”(《类经图翼·运气·五行统论》)。将五行与五脏结合起来,即形成了五脏互藏理论。《景岳全书·卷六·脉神章》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同时又指出:“有一脏之偏强,常致欺凌他脏者;有一脏之偏弱,每因受制多虞者。”(《景岳全书·卷二·传忠录·脏象别论》)

景岳创制的五脏同补的代表方——五福饮,由人参(补心)、熟地黄(补肾)、当归(补肝)、白术(补肺)、炙甘草(补脾)组成,主治五脏气血亏损。方后自谓“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凡治气血俱虚等证,以此为主。或宜温者,加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无不可也”。若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前方加枣仁、远志(名七福饮)。人参补气补阳,熟地补精补阴(大补元煎注),白术补气,当归补血,甘草和中,调和诸药,本方五脏气血并补、阴阳互引,为五脏同补之代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