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严谨,实事求是
2025年08月10日
(一)治学严谨,实事求是
张景岳治学态度严谨,实事求是,临床诊病以《内经》为主,却也博览百家,在掌握大量古籍的情况下,结合临床实践,对先贤的理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对错误之处批评指正,做到尊古而不泥古,正如叶秉敬所评,“医林之诸子百家咸听吾所用,而不为诸子百家所用”(《类经·叶序》)。
张景岳早年对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观点深信不疑,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加之临证经验的积累,阅历的增加,对朱氏的这一理论产生了质疑。张氏通过对临床实践的不断观察总结,认为朱丹溪所谓“阳气常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论述存在偏颇,进而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张氏认为,人体阴气固然有失不足的情况,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并不在于阳气过盛,而关键在于阳气的不足所引起的阴气的衰弱,充分体现了阳气在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中的主导作用。而张氏所提出的阳气常处于“不足”的论断,鲜明地继承了《内经》重阳的思想,这与张氏精通《内经》密不可分。如《类经》注释中多次强调“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亦有“此阴阳之征兆,阴必以阳为主也。故阳长则阴消,阳退则阴进……所以阴邪之进退,皆由乎阳气之盛衰耳”(《类经·阴阳类》)“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类经附翼·大宝论》),认为阳气影响了万物之存亡,决定了病邪之进退,人体最为宝贵之物便是这一息真阳,悉心保养尚且来之不及,岂可随意攻伐之?
面对享负盛名、传颂已久的历代大家所述理论,张景岳并未盲目崇拜,而是客观评价,实事求是。由此也可看出张氏“凡读书稽古之士,宜加精究,勿谓古人之法如此,便可执而混用”的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