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岁老人痰饮咳喘案看张景岳用方特色

从百岁老人痰饮咳喘案看张景岳用方特色

连建伟

《孟子·梁惠王上》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医乃仁术,对老年患者更应悉心关注,使其早日康复,离苦得乐。今将本人于十年前所治102岁老人医案一则予以披露,并做浅析,供医界同道指正。

朱某,男,102岁,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2008年6月24日初诊:近半月来痰多气喘,夜不能平卧,须用三个枕头垫之,咳逆倚息,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少乏力,尿频,平时便干,昨自用泻药后腹泻四次。诊得右尺脉虚浮,右关脉较有力,左关脉弦,舌苔白腻。此属高年肾中真元不足,肾不纳气,脾肺有痰饮,肺肝之气上逆。当补其肾,化其饮,降其气。

拟张景岳金水六君煎加味治之。处方:当归10克,熟地15克,制半夏10克,化橘红6克,茯苓15克,炙草3克,党参15克,山药15克,芡实12克,炙苏子10克,炒苡仁20克,冬瓜子12克。5剂。本方以金水六君煎补肾精、化痰饮,佐以党参益元气,山药、芡实补肾纳气、化痰止泻,并加苏子降气平喘,苡仁、冬瓜子健脾化痰。此方实合金水六君煎,神仙粥,六君子汤(去白术),苇茎汤(去苇茎、桃仁)加苏子于一炉。六君子汤去白术者,以尺脉虚浮属阴虚于下,不宜升提;用苇茎汤去苇茎者,以其无热象,去桃仁者,以其大便溏泄也。神仙粥乃敦煌藏经洞出土之古医方,仅山药、芡实二味,有平补脾肾、纳气化痰之功。时值初夏,高年用药总宜平和,过温则恐热化,过凉则恐寒化,徒伤正气,此时必须留人治病也。

2008年6月26日晚8时,朱老来电说,24日下午服头煎药后,晚上已不气喘,第二天服药后痰已少,舌苔白腻有退。嘱5剂服完,再续服5剂以善后。2008年6月29日晚,朱老又来电说,饮食、大便、舌苔均正常,痰已少。嘱守方再进。

2008年7月7日复诊:面已有华色,痰已少,其色白,气急缓解,大便顺畅,然易受寒,鼻流清涕,背部有寒凉之感,半夜12点左右仍有气喘尿频。诊得两尺脉虚浮,左关脉弦,右关脉缓,舌润,舌中苔腻。仍属肾不纳气,脾气亦虚,冲气不降,再守方以增其制。

处方:当归12克,熟地20克,制半夏12克,化橘红6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党参20克,山药20克,芡实15克,炙苏子10克,炒苡仁20克,冬瓜子12克,肉桂2克。10剂。2008年7月7日,正值小暑节气,南方天已大热,而老人易受寒,鼻流清涕,背部亦有寒凉感,背寒属寒饮,故加肉桂2克,既能散寒饮,又能纳肾气,即合仲景苓桂术甘汤意,以温药和之。肉桂用少量,此因时制宜也。

2008年7月20日,我在咸阳开会,朱老来电话云,诸症均愈,唯大便较干。嘱于方中去山药、芡实、肉桂3味,再守方服10剂。恐固涩、温热太过可致老人大便偏干。2008年8月初随访,朱老身体已康复,每日清晨能走上楼顶平台,锻炼身体半小时,故停药以饮食调养之。2008年8月27日,朱老来电说,咳喘早愈,颇为欣慰。

按:此百岁老人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医二院首任院长,我国著名的脑外科教授。朱老于97岁开始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祖国医学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实高西方医学一筹。此次患病老人又以性命相托,作为朱老的忘年之交,我深受感动。本案药虽简易,但因四诊合参,药证相符,故能于平淡中奏效。

贞元饮: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剧垂危者。常人但知为气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无根,亏损肝肾,此子午不交,气脱证也。宜急用此饮以济之缓之,敢云神剂。倘庸众不知,妄云痰逆气滞,用牛黄、苏合及青、陈、枳壳破气等剂,则速其危矣。熟地黄七八钱,甚者一二两,炙甘草一二三钱,当归二三钱,水二盅,煎八分,温服。如兼呕恶或恶寒者,加煨姜三五片;如气虚脉微至极者,急加人参随宜;如肝肾、阴虚,手足厥冷者,加肉桂一钱。

金水六君煎: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神效。当归二钱,熟地三五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生姜三五七片,水二盅,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五福饮: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人参(随宜,心),熟地(随宜,肾),当归(二三钱,肝),白术(炒,一钱半,肺),炙甘草(一钱,脾),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凡治气血俱虚等证以此为主。或宜温者,加姜、附。

小营煎:治血少阴虚,此性味平和之方也。当归二钱,熟地二三钱,芍药(酒炒)二钱,山药(炒)二钱,枸杞二钱,炙甘草一钱,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如营虚于上,而为惊恐怔忡,不眠多汗者,加枣仁、茯神各二钱;如营虚兼寒者,去芍药,加生姜;如气滞有痛者,加香附一二钱,引而行之。

六味回阳饮:治阴阳将脱等证。人参一二两或数钱,制附子二三钱,炮干姜二三钱,炙甘草一钱,熟地五钱或一两,当归身三钱(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多多益善),水二盅,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芪四五钱,或冬白术三五钱。

(作者为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