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治疗
《温疫论》对疫病的治则提出“大凡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以“有邪必逐,除寇务尽”为其指导思想。但必须重视正气,以祛邪扶正或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临床上应把握病机,把握正气与病邪斗争的动态演变从而做出策应。
1.肺炎轻型(早期):疫毒袭肺(卫)
主症: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干咽痛,轻咳少痰,无汗,倦怠乏力,脘痞,便溏。舌脉: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濡。
基本处方:荆防败毒散加减合升降散,或用人参败毒散加减。处方: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苏叶10g,苍术12g,陈皮10g,白僵蚕10g,蝉衣10g,草果6g,杏仁10g,连翘15g,贯众10g,藿香10g。
加减:发热重加生石膏30g,银花20g;苔厚腻加佩兰10g,陈皮10g;咳嗽重加桔梗10g,桑白皮15g;腹泻加黄连6g;恶心加半夏10g,姜竹茹10g;胃肠不适、纳差加炒谷芽30g,神曲15g;疲劳,乏力明显,加生黄芪15g,人参6g。
2.肺炎普通型与重型(中期):疫毒闭肺
发病中期,肺部影像学改变明显,局部实变影、白肺或斑片状阴影,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质可分为以下几型辨治。
①疫毒闭肺,阴寒之体或阳虚体质,邪从寒湿而化者,见咳嗽,胸闷气急,发热不明显,纳差,便稀或黏,次多,神疲,舌淡或淡紫,淡胖苔白腻或厚腻。治宜宣肺解毒,通阳化湿泄浊。
基本处方:麻杏苡甘汤合达原饮及加减正气散。基本处方:麻黄6~10g,杏仁10g,米仁30g,苍术15g,藿香10g,陈皮10g,茯苓15g,炙苏子15g,葶苈子10g,厚朴10g,蝉衣10g,生甘草3g。
加减:有发热者,加草果10g,青蒿20g;有口苦、气喘者,加黄芩15g,桑白皮15g;便溏次多者,加黄连6g,干姜6g;神疲乏力明显者,加生黄芪20g,仙鹤草20g。
②疫毒闭肺,阳旺之质,或湿热体质,邪从热化,痰热壅肺者,见发热或不发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倦怠乏力,胸闷气促,口干口苦,大便不畅或干结,或黏溏不爽,面赤,舌质红,苔薄黄腻或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基本处方: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升降散、小陷胸汤加减。处方:炙麻黄9g,杏仁10g,生石膏30~60g(先煎),瓜蒌皮10g,黄连10g,芦根30g(鲜芦根尤佳),生米仁30g,冬瓜仁30g,蝉衣6g,生甘草3g,炒黄芩15g,桔梗9g,白僵蚕10g,姜黄10g,生大黄6~10g(后下)。
加减:伤阴明显者,去米仁、冬瓜仁,加南北沙参各20g,西洋参6g;汗出明显者,去麻黄,加桑叶10g。
③疫毒闭肺,气阴两伤者,见咳嗽,气急,痰少,神疲乏力,口干口苦,纳谷不香,大便干,舌红苔少而干。治宜益气养阴,清肺解毒。
基本处方:黄芪参麦饮合千金苇茎汤、桑贝散加减。处方:生黄芪20g,西洋参6g(或生晒参),麦冬15g,南北沙参各20g,芦根30g,冬瓜仁30g,瓜蒌皮15g,桑白皮15g,象贝10g,银花20g,黄芩15g,鱼腥草30g,桃仁10g。
加减:气急明显者,加炙苏子、葶苈子;纳谷不香,恶心者,去鱼腥草、桃仁,加炒麦芽,竹茹。
3.肺炎恢复期
治疗原则:扶助正气,祛邪务尽。以防“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叶天士语)。
①肺脾气虚,余邪未净证。主症:神疲乏力,气短,纳谷欠佳,时有咳痰,大便不调,舌淡红或淡胖,苔白或薄腻。治宜补益肺脾,兼祛余邪。
基本处方:六君子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生黄芪20g,陈皮10g,升麻10g,柴胡10g,半夏10g,仙鹤草20g,炙苏子10g,炙甘草6g。
②气阴两虚,余邪未净证。主症:气短乏力,动则加重,稍有咳嗽,痰少,口干口渴,手足心热,自汗或盗汗,纳谷不香,大便干,舌红苔少或剥,脉细数。治宜益气养阴,佐以清化。
基本处方:沙参麦冬汤合五参清肺饮加减。处方:南北沙参各20g,西洋参6g,麦冬15g,玉竹15g,炒扁豆20g,天花粉20g,芦根30g,瓜蒌皮15g,桑叶10g,桑白皮15g,炒麦芽30g,清甘草6g。
疾病传变与证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