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的方药

(四)“和法”的方药

《景岳全书》提及“八略”和“八阵”之说。“八略”是指八种基本治法,“八阵”则是与“八略”对应的八类方剂,即寒、热、攻、散、补、和、固、因。其中将“和方”分为“新方八阵”和“古方八阵”。“新方八阵”中包含20首自制方,主要代表方剂有六安煎、金水六君煎、苓术二陈煎等。“古方八阵”中的和阵载方378首,多为历代整理方。所谓“和中”,即用相对平和的药物健运中焦脾胃。此类药物大多微温且非单纯的补脾药物。当治疗病机错综复杂的疾病时,若单用攻法治疗,容易损伤正气,而单用补法治疗反而助邪。所以景岳认为治疗此类疾病,应缓图之,即使用“微温和中”的药物并采用健运脾胃之法。脾胃得温药则健,而大温大热之药不符合“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的病机。但张景岳所归入“和阵”之方剂,除去微温之品外,也包含寒、热、凉之品。张景岳所言之“和”,其意广也,除了温而和之、凉而和之、行而和之、补而和之,亦符合“和”之本意。目的在于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如在健运脾胃的基础上可灵活加减,佐以寒热温凉之品。以张景岳归入“和阵”的方剂为例,论述其方意,病兼虚者,兼补以和,肺、脾、肾三脏易出现虚证,当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温煦之时,津液运化失常,治宜运脾和中之二陈汤;脾气不足者,加白术益气健脾;虚甚者,加人参补脾益气,若肺肾阴亏,则用金水六君煎兼补肺肾精血以和之;病兼寒者,宜兼温以和,脾居中土,与胃相表里,中土调和则饮食水谷得以运化;若中焦虚寒,则治以温阳散寒,如人参汤、和胃饮、苍术丸;寒湿困脾,泄泻久不能愈者可酌配小茴香、补骨脂温阳生土;病兼滞者宜兼行以和。《素问·举痛论篇》言:“百病生于气也。”气的升降、出入失常直接影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进而导致各种病变,如呕吐、胸痞、疝气等,治当行气以和之,如排气饮(陈皮、木香、霍香、香附、枳壳、泽泻、乌药、厚朴);病兼热者,宜兼凉以和,治当清热泻火,凉而和之,如治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或腰腹下部极痛,宜大分清饮,其中泽泻渗湿利水,木通清热利水,茯苓、猪苓、车前子增强利小便功能,全方共奏渗湿利水清热之效。以上所举之方,均在健脾和胃之基础上分别佐以行药、补药、温药、凉药,都不失“和中”之意,只因脾胃健旺,才可运化水谷,输布精微,营养周身,从而达到“平调元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