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经典名方考证举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出自《景岳全书》的经典名方有8个:玉女煎、桑白皮汤、保阴煎、金水六君煎、济川煎、固阴煎、化肝煎、暖肝煎。现以玉女煎和桑白皮汤为例,对经典名方进行文献考证,其他6个方剂的考证方法也是如此。
玉女煎,主要由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5味药材组成。据文献考证,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古籍记载其主产地为山西,现主产地为湖北、甘肃、安徽、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南、广西等。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道地产区为河南,现主产地为河南、浙江等地。河北、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亦产。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古籍记载唐宋时主产区为江浙,明清以来,四川麦冬产量较大,渐渐成为麦冬的另一主产区。现主产地为浙江、四川、江苏等地。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唐代时北方是其主产地,宋、明以河南为主产地,晚清和近代以河北、河南、山西为道地产地。现主产于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北部)、甘肃、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道地产地为河南,现主产于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尤以河南武陟、温县、夏邑等地最为适宜。这5味药的炮制方法均与现代一致。古籍记载药物剂量为石膏三五钱,熟地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应用剂量为石膏11—19g,熟地11—38g,麦冬8g,知母、牛膝各6g。水煎,去滓服。可1∶1作1—3服。
桑白皮汤主要由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子、黄芩、黄连8味药组成。据考证,古代药用桑来源多样,其中白桑与现时通用的桑相似,现今药典也仅收录桑,故建议以桑入药,《新修本草》曰:“今出陕州者,白实最佳。”现在浙江、江苏、广东、四川、安徽等地栽培较多。半夏,从《本草纲目》的附图及古籍描述中可以分析出其与现今所用半夏相符,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张仲景时期以陕西关中一带为主产区,宋、明则以山东的“齐州半夏”为道地,明代时半夏的主产区又扩展为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现今主产于四川、湖北、河南、安徽、贵州等地。紫苏子(苏子),从古代记述的紫苏及紫苏附图来看,古代所用紫苏与今所用紫苏基本相符,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浙江通志》云:“《至元嘉禾志》海盐(今浙江海盐县)出产最佳。”目前紫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江苏、浙江、湖北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适宜其生产。苦杏仁(杏仁),古代药用杏仁均来源于蔷薇科李属多种植物的种仁,并以家种为主,与现今药用品种基本一致,《药物出产辨》将其分为北杏和南杏,“北杏产自直隶,烟台、牛庄、山东均有出。山西、陕西、湖北、河南、襄樊亦有”,现今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等地。川贝母(贝母),我国从清代开始出现浙贝母,清代《本草从新》说川贝母“圆正底平,开瓣味甘”,与现代松贝类似,《四川通志》记载阿坝地区为其道地产区,现今主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等地。栀子(山栀子),据古籍描述可知原植物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洛阳有栀茜园”,现主产于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四川、湖北等地。黄芩,从《本草经》以来药用黄芩品种变化不大,基本都是唇形科黄芩属植物,结合《证类本草》所绘制药图,大致认为今用之品一直是药用主流,仲景时期道地产区在陕西,后出现了湖北、江苏、四川等产区,现今主产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地。黄连,据古籍记载为今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和云连,东汉时期以四川为道地产区,但唐宋时期以江南为主产区,现主要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以上8味药的炮制方法与现代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