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2025年08月10日
四、结语
笔者通过研究景岳先生的调和之道,回顾和探讨其“和法”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旨在发扬他遵循中医规律、敢于质疑、不断创新的学术态度。中医临床是中医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出发点,更是中医理论研究的落脚点与目的地。在中国历史上有众多杏林神医,他们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留下了千古佳话,同时也留下了珍贵的千古名方,并验之当下。大凡一剂方药,跨越千年依然发挥着神奇的疗效,其中必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及独特的临床思维。现代生活中的人类,在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诊疗条件、中药品质以及病种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即便千方易得,也确有一效难求之时,更何况“今人不见古时景,古人未知今时情”,作为医者,当上察其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究其独特的学术与经验,发掘其临床“中和”思维方式,以寻古方之所以然而后临证化裁,此为医之最要,也是当下医者之担当。故让前人的中医临床思维滋养当下,通过品经典、务临床、跟名师、“闻见、穷理、尽性”,参悟临证思维的奥秘,为我所用,承不朽之技,学无限新知,锻造一代代中医医家,致力于薪火相传,这是每一个中医人的诗与远方。
(作者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