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亏损,宜养阴温补

四、虚劳亏损,宜养阴温补

中医对虚劳病的认识甚早,如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已指出“精气夺则虚”,认为虚证是由于真元损伤过甚、脏腑气血阴阳耗伤而为病。又如《素问·宣明五气》提出“五劳”,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难经·十四难》则提出“五损”,认为“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素问·宣明五气》《难经·十四难》所谓的五劳、五损叙证虽在形体,却已伤及脏腑。《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则提出“虚劳”的说法,认为以“亡血、失精”为多见,五劳虚极,再加上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更可使经络营卫之气伤,则会内有干血,此即“因虚致瘀”的最早阐述。《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提出五劳、六极、七伤之病变,并详列不同症候凡七十五论。后世医家,多宗是说,然五劳、六极、七伤之具体内容,诸家未尽相同。

虚劳病之因,可参《理虚元鉴》所列“虚证有六因”,甚为详尽,“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至今仍颇具参考价值。其中先天之因者指禀赋及遗传因素;后天之因为劳逸过度及摄养不善;痘疹、病后以及外感之因则为疾病失于调治及护理;境遇之因即社会、环境、精神因素;医药之因则属误药致病。

虚劳病往往五脏虚劳,而以脾肾为主,丹溪重脾肾之阴,景岳重肾阴肾阳。丹溪善用苦寒泻阴火来坚阴,景岳认为过用寒凉败胃伤阴。二者均重视脾胃,丹溪用药多甘温助脾。景岳认为“脾为五脏之根本”,主张“若察病由中焦,则当以脾胃为主,宜参、芪、白术、干姜、甘草之属主之,温阳益气,益气以助阳;若察其病由下焦,则当以命门母气为主,宜人参、熟地、当归、山药、附子、肉桂之属主之”,创立系列温补脾肾之方。丹溪养阴和景岳温补共同完善了虚劳病的治疗学理论。

虚劳病理论可以指导治疗各种虚损疾病。临床上,素体不足或积损过劳(透支过度)、各种慢性虚弱性疾病或急性病缓解期、大病恢复期及手术后等皆可出现虚劳症候,而其病本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气、血、阴、阳。虚劳病的治疗总以补益为原则。《黄帝内经》早已明示“虚则补之”“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原则。根据虚损性质的不同,可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以复阴血、补阳气,同时应密切结合五脏亏虚的病机特点分别选方用药。膏方调治患者,总宜病势相对稳定,表现以本虚为主,而实邪较轻或不显,治疗时可在调治脏腑亏虚的基础之上,酌加活血化瘀、清热燥湿等祛邪泻实之品,缓图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