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论治噎膈学术思想探析
柴瑞义
噎膈是由于食管狭窄或干涩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梗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现代医学中的食管癌、贲门癌,以及贲门痉挛、食管憩室、食管炎、弥漫性食管痉挛等疾病,可参照噎膈治疗。食管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中排第四位,世界上70%的食管癌病例均发生在我国。对于食管癌的治疗,西医主要以手术、放疗为主,但其治疗有副作用大、效果差,且预后不好、手术费用高等诸多弊端,而祖国传统医学对此病有独特的治疗手段。食管癌在临床上的一些症状,与中医噎膈病相似。本文试从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入手,探究其治疗噎膈病的学术思想。张介宾,明代医学家,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临床善于运用温补药物,重视脾肾,提出“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观点,至今仍被后世医家所推崇,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