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泄证和脾肾阳虚证
2025年08月10日
(二)肾泄证和脾肾阳虚证
《景岳全书》曰:“肾泄证,即前所谓真阴不足证也,每于五更之初,或天将明时,即洞泄数次,有经月连年弗止者,或暂愈而复作者,或有痛者,或有不痛者。”而其所言“精为真阴”,真阴之“精”乃精中有气,阴中含阳的精微物质;“凡兼真阴不足而为泄泻者”,“多见完谷”“丹田不暖”“阴中少火,所以中焦易寒”。故余以为,张景岳所言肾泄证,对应中医诊断学的脾肾阳虚证,脾肾阳气亏虚,温化失职,虚寒内生,有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等特征。张氏言,“久泻者不可治标,且久泻无火,多因脾肾之虚寒也”,肾阳不足而致泻者,多久泻难愈。脾与肾两者关系密切,脾气之运化有赖于肾阳之温煦。若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肾阳虚损,命门火衰,脾失温煦,亦因脾运失职而致泄泻。脾胃虚弱,肾阳不足者若受外感或饮食失节更易致泄。
张氏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而根据其命门真阴理论,“欲阳生于阴而肾气充固”,则八味地黄丸为宜;犹未尽善,则胃关煎,一气丹,四神丸等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