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化肝煎的传承应用

张景岳化肝煎的传承应用

郑黎明

化肝煎为《景岳全书》作者——绍兴山阴张景岳先生首创。张氏为明代著名医家,字会卿,为温补派代表人物,一生潜心于医道,晚年著作颇丰。《景岳全书》堪称集张氏各科学术思想的巨作,对后世影响巨大。张景岳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家父郑玉麒老中医,临证五十年,我随父行医,又蒙潘国贤所授,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中医第二代传人,擅长张氏软肝煎加减在肝病中的应用,现介绍如下。

化肝煎,是张景岳先生所创之方,由陈皮、青皮、山栀子、丹皮、泽泻、芍药、土贝母七味药组成,治疗怒气伤肝,因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症,分别见于《胁痛》卷中。本方最大的特点为善解肝气之郁,平气逆而散郁火,肝郁之病变最为常见;而本方作用专一,运用得当,加减得法,疗效亦较明显。

家父认为,慢性肝炎,病程长,迁延不愈,病机错综复杂,多感受湿邪,邪毒,蕴结胶着,侵犯身体所致,治疗上常规采用清热解毒、疏肝利湿、活血化瘀之药,难免有劫正气之弊端,以致形成正虚邪恋之症。西医长期的护肝、降酶、抗病毒,会导致患者对许多病毒药物产生耐药性。其实慢性肝炎主要的治疗要靠抗病毒及调节免疫,当慢性肝炎病毒被清除后,机体的免疫功能恢复正常,肝功能也就会恢复正常,不必追求单纯的降酶、护肝治疗。这其实是中医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原则上治肝病治其本,不降酶,酶自降,“正虚”之肝之体阳不足,肝之有病,最易传脾,脾气虚弱,生血无源,邪恋湿热邪毒,稽留,相互影响,迁延持久,湿恋不去,久郁化热,热灼阴液,积血成瘀,湿热久积,酿成邪毒,导致瘀毒内结;久而久之,导致患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腹胀之症。

家父认为本病病机复杂,治疗上较为棘手,祛邪务尽,处方上应补而不恋邪,攻不伤正,又不能强求速效,应用软肝煎加减治疗慢性肝病。

王某,46岁,男。肝功能反复异常,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及甘草酸甘片等治疗,病情反复不愈,彩超显示肝硬化,脾肿大,门脉高压,脾胁下2厘米,遂来就诊。诊见肝区不适,时有隐痛,面色欠华,乏力,纳差,易感冒,大便偏软,舌质淡,脉弦,湿邪留恋,予软肝煎加味,青皮15克,陈皮15克,山栀子10克,丹皮10克,泽泻20克,芍药20克,土贝母10克,藤梨根30克,垂盘草20克,焦三仙20克。服药两月余,检查肝功能正常,彩超检查肝光点增粗,诸证均除,肝弹性、肝纤维化指标均正常,随访两年无反复。

化肝煎组方,经多年临床证实,具有良好的抗纤维化作用。西医至今没有临床证实有抗纤维化效果的药物,且该方价格低廉,副作用小,方中诸药保肝,促肝细胞再生,疏肝理气,对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有较好的疗效,但目前缺少大量的临床病例和规范的临床实验数据,尚待进一步临床证实。我相信通过大家对中医的重视和共同努力,一定会把化肝煎在肝病临床中的研究做得更好,让经方在肝病防治中取得佳效。

肝病后抑郁症也是肝病治疗难治之症,发病率高,病程漫长,易反复,预后较差,患者常处于心身双重折磨中,部分患者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他们对生活悲观失望,对生存失去信心。家父郑玉麒老中医将此病归为慢性肝病的情志异常疾病,其发病与情志有关,肝病因郁而致病,疾病与情绪可相互影响。随着肝炎病人病程的延长,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抑郁和沮丧、焦虑与孤独、紧张与脆弱、绝望与任性,不但直接降低生活质量,加重肝病的病情,延缓疾病的康复,而且显著影响个体的心身。家父应用化肝煎兼心理疏导,治疗效果令人满意。家父认为,肝病后的抑郁是情志导致的内伤,是肝病抑郁的重要病因。就慢性肝病特点而言,慢性肝病发病率高,病程漫长,容易反复,预后较差,患者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大,日久产生抑郁和情志焦虑情绪。中医历来重视情志对疾病的影响,《素问·汤液曜醴论》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朱丹溪指出,人的情志活动与肝的关系非常密切,肝主疏泄,调畅先机,肝的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心情开朗,心机不畅,在情志上往往表现为郁郁寡欢,情志压抑,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如果肝得不到疏泄和宣泄,则可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肝病的病情加重或反复。

气机郁滞是肝病后抑郁的病机核心。明代医家张景岳在《郁证》中提出,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总机为气机郁滞,疾病与情绪相互影响,甚至恶性循环,加重影响生活质量,肝病性喜,喜条达,而抑郁,体阳而用阳。抑郁后用西医治疗,起效慢,价格昂贵,并且对肝病有进行性伤害。家父应用软肝煎,加心理疏导结合谈心、音乐疗法、运动疗法、食疗等综合治疗,结合适当的心理干预、心理测试、心理辅导,重在调肝,调先机,调气机,从而使患者肝功能明显恢复,抑郁症也得到很大改善。这是个值得许多中西肝病医师探讨的问题。由于笔者水平能力有限,本文是为抛砖引玉,让更多更有效的经方、验方引入中医治疗肝病防治,为人民身体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新昌天姥中医博物馆馆长)